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一类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致盲眼病。多发病于儿童及青少年阶段,是该阶段最大的致盲原因,人群发病率约为1/2000,且几乎无药可医。至今,已有超过250个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如Leber先天性黑矇、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其中,CRB1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导致Leber先天性黑矇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之一。虽然基因检测可以明确诊断CRB1突变相关的视网膜变性,但因其导致的视网膜变性种类繁多,此前并无明确有效治疗该类疾病的方法。...
近日,我校药学院易伟/洪旭佳教授团队联合公共卫生学院王佳佳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宜法/兰亚乾教授团队,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合作,在Advanced Materials (IF=29.4)上发表题为“Hot-pressing Met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as Personal Protection Films”的研究论文。广州医科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公共卫生学院王佳佳教授、硕士生李丽、药学院许川山教授以及博士生姜红为共同第一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陈宜法教授、药学院易伟教授与洪旭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本网讯 2月23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思凡、任萌教授团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李凌华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梓伦教授团队、广州海关技术中心戴俊教授团队、深圳技术大学黄炳顶教授团队以及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卢宇彤教授团队等,在Cell Metabolism上共同发表血栓形成机制研究论文Gut microbial co-metabolite 2-methylbutyrylcarnitine exacerbates thrombosis via binding to and activating integrin α...
本网讯 我校药学院赵军锋、胡隆团队在多肽合成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以无保护氨基酸为原料的多肽合成。多肽药物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增长点。除少数多肽药物可通过生物合成外,大部分多肽药物是通过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固相多肽合成技术来制备的。但传统多肽化学合成必需以氨基预先保护的氨基酸为原料,肽链每延长一个氨基酸就“额外”增加“保护”与“去保护”两步操作,造成多肽合成步骤冗长,产生大量的化学废物等问题,...
本网讯 广州医科大学钟南山、杨子峰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和中南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的一项昂拉地韦(Onradivir,研发代号:ZSP1273)治疗成年急性无并发症甲型流感感染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II期试验,以考察该候选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试验结果以研究论文“Efficacy and safety of onradivir in adults with acute uncomplicated influenza A infection: a multi-center, double-...
本网讯 近日,广州出生队列以The Born in Guangzhou Cohort Study Enables Generational Genetic Discoveries为题在Nature杂志上发布了一项关于健康在母婴两代间传递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揭开了遗传差异和宫内秘境对子代健康影响的神秘面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邱琇和夏慧敏为论文通讯作者。广州出生队列(The Born in Guangzhou Cohort Study, BIGCS)是中国大型普通人群亲子前瞻性队列,是目前全国入组人数最多、随访管理完善的出生队列,...
本网讯 近20年来,三种高致病性冠状病毒(SARS-CoV、MERS-CoV、SARS-CoV-2)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和流行,严重威胁世界各地人民的生命健康,针对多种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广谱疫苗开发一直是研究热点。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实验室赵金存团队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构建三种高致病性冠状病毒三联体纳米颗粒疫苗,并且在小鼠和食蟹猴模型中评价该广谱疫苗的免疫原性以及广谱保护效果。相关成果“Mosaic RBD nanoparticles elicit protective ...
本网讯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刘俊荣教授、吕玉文博士后团队的研究成果“Construction of a Shared Decision-Making Model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in China Based onSelection Preferences”在Nature子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HSSC)上发表。该研究创新性构建了一个针对中国文化语境的医患共享决策(SDM)量化模型。这一研究,为理解和改进中国医患间的决策协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本网讯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李锋教授、唐小平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立国教授团队和深圳三院国家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张政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慢乙肝干扰素功能性治愈研究的最新成果:“Interferon stimulated immune profile changes in a humanized mouse model of HBV infection”。该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能真实应答人干扰素的huIFNAR小鼠模型;分析得到人干扰素的组织特异性应答谱;...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生命科学学院刘兴国研究员、李林鹏副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Lactate and protein lactylation: the ugly duckling of energy as the sculpture artist of proteins”作为Science Bulletin封面文章发表。该文章介绍了能量代谢的“丑小鸭”——乳酸,作为“蛋白雕塑的艺术家”进行蛋白乳酸化修饰的机理,及其在生理和病理中的重要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蛋白乳酸化修饰的研究方向与未来可能的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