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English
  • 首页
  • 广医要闻
  • 菁菁校园
  • 院系风采
  • 附院经纬
  • 媒体广医
  • 学术科研
  • 融媒之窗
  • 校园文化
    • 光影广医
    • 医路回声
    • 书香广医
  • 专题专栏
学校主页 English
  • 首页
  • 广医要闻
  • 菁菁校园
  • 院系风采
  • 附院经纬
  • 媒体广医
  • 学术科研
  • 融媒之窗
  • 校园文化
    • 光影广医
    • 医路回声
    • 书香广医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 广医要闻
  • 菁菁校园
  • 院系风采
  • 附院经纬
  • 媒体广医
  • 学术科研
  • 融媒之窗
  • 校园文化
    • 光影广医
    • 医路回声
    • 书香广医
  • 专题专栏
  • 142023-07

    Cell Death and Disease | 张笑人教授团队发现B细胞源性的IL-10可修复急性肺损伤

      近期,广州医科大学张笑人教授团队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期刊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Bcell-derived IL-10 promotes the resolution of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的研究论文(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19-023-05954-2)。该研究揭示了B细胞源性的IL-10在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恢复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通过抑制肺部过度炎性免疫反应,减轻肺部炎症,促进肺部炎症的消退和损伤修复。此外,...

  • 092023-06

    Cancer Research | 李斌团队发现ANO1-JUN蛋白互作在食管癌转移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及干预策略

    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食管鳞癌高发地区,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30%,肿瘤转移是食管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众多癌症转移方式中,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中晚期患者非常常见的情况。因此,发现肿瘤转移的分子基础,阐明转移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调控机制,可以为预防和靶向转移治疗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和新的治疗策略。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斌团队在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NO1 ...

  • 222023-05

    我校环境化学物致癌机制研究获得新突破

    本网讯 近期,我校公共卫生学院蒋义国教授团队在化学致癌表观遗传机制上的研究获得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circCIMT Silencing Promotes Cadmium-Induced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Lung Epithelial Cells Through the DNA Base Excision Repair Pathway为题,于2023年5月17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并被选为卷首插图文章。​重金属镉是广泛存在于污染的空气和香烟烟雾中的一种化学物,长期暴露可引起肺...

  • 222023-05

    Cell Res | 李斌团队2-羟基异丁酰化修饰研究揭示癌症转移全新机制

           癌症转移(cancer metastasis)是癌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已在食管鳞状细胞癌 (ESCC)中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转移相关,但基因组改变不能完全解释癌症转移的潜在机制。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TM)可以通过调节蛋白质的定位、表达和相互作用,增加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和调控复杂性。针对翻译后修饰的系列研究,特别是乙酰化、乳酸化、琥珀酰化、2-羟基异丁酰化等系列新型酰化修饰,极大地支持了癌症治疗新策略的探索和有效抗肿瘤药物的开发。...

  • 152023-05

    Science Advances|母源H3K4me3调控胚胎发育和生殖隔离新机制

    ​种间杂交是进化过程物种形成的重要机制,同时生殖隔离保障了物种的稳定性。研究物种杂交过程中的生殖隔离机制,是探索物种进化规律,发现发育调控机制的重要研究方向。2012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戈登(John Gurdon)爵士,发现以两个发育生物学常用的经典近缘爪蛙Xenopus laevis与X.tropicalis以不同杂交方式获得的后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命运[1]。以X.laevis为母本,与X.tropicalis杂交可以获得形态正常的杂交个体(...

  • 292023-03

    我校霍夫曼免疫研究所团队在先天性免疫的生物解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本网讯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霍夫曼免疫研究所Dominique Ferrandon-李孜教授课题组等联合在《Proc Natl Acad Sci U S A》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Toll pathway effector protects Drosophila specifically from distinct toxins secreted by a fungus or a bacteriu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Toll通路调控的效应分子Bara A不是通过直接抵抗粪肠球菌以及罗伯茨绿僵菌的感染,而是保护宿主免受其分别分泌的毒素-EnterocinV、Destru...

  • 012023-03

    张笑人团队揭示lncRNA GMDS-AS1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

    结直肠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人数均位居恶性肿瘤前列。慢性炎症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NF-kB、IL-6/STAT3等炎症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生存、增殖和耐药,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血管生成和转移。张笑人团队前期揭示非编码RNA-miRNA221/222介导正反馈环维持结直肠癌中持续激活的NF-kB信号和STAT3信号(Gastroenterology, 2014)。近日,该团队在Cell Death & Disease(中科院I区,IF:9.685)在线...

  • 032023-01

    杨军教授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发表空气污染与流感研究论文

            2022年12月20日,我院杨军教授及合作者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IF11.2,中科院一区期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Influence of air pollution on influenza-like illness in China: A nationwide time-series analysis。杨军教授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冯录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刘起勇为另两位通讯作者。         空气污染和流行性感冒为人类公共健康面临的双重挑战。...

  • 012022-12

    附属肿瘤医院郑燕芳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肿瘤靶向性纳米金药物可治疗肺癌

    ​      尽管免疫治疗在改善肺癌患者预后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有许多肿瘤患者对免疫治疗不敏感,疗效欠佳。随着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的研发有望为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纳米载体是一种纳米级微观范畴的亚微粒药物载体输送系统,通过将药物包封于亚微粒中,可增加药物向肿瘤细胞的传递效率、肿瘤靶向性、生物利用度等特性。     近日,我校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郑燕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论文“AniR...

  • 282022-11

    我校多个研究团队在相关领域发表重要论文

    本网讯 近期,我校多个研究团队分别在新冠病毒抗体及免疫、生物合成、剪接因子调控、肺癌治疗、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心衰研究等领域发表重要论文,取得多研究成果。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及逃逸群体免疫研究中获得进展SARS-CoV-2从2019年底爆发,至今仍在全球持续蔓。在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建立的群体免疫压力作用下,SARS-CoV-2不断发生变异以逃避抗体的中和,不断出现的突变株对疫苗和抗体药物的有效性造成了...

共171条 首页上页1...56789...18下页尾页
  • 关注视频号

  •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粤ICP备05008871号 广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