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医

【广州日报】广州医科大学新生开学,多名“医二代”坚定学医

发布者:林霞虹 编辑:梁凯涛 发表时间:2019-09-02 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次数: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图片记者 林霞虹)曾经,紧张的医患关系、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一些医务工作者“吐槽”再也不让孩子学医了。“医二代”果真不选择医学了吗?非也!9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2019级858名博硕士研究生新生、2063名本科新生报到,他们中就有不少“医二代”。这些“医二代”新生表示,他们崇敬救死扶伤的亲人,从小就想当医生。

  人物名片:刘佳鹏,广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新生,梅州兴宁人


  刘佳鹏

  说起自己学医的选择,刘佳鹏坦言,确实深受家庭影响。他的父亲是泌尿外科的医生,母亲是护士,爷爷在老家开诊所,叔叔也开有诊所,婶子也是护士。“受家庭影响,我觉得医生很高尚,他们行善积德,因此,从小我就想当医生。”

  刘佳鹏说,小时候,他就知道当医生很忙。父亲经常值夜班,还会因为做手术耽误回家吃饭,因此自己常常需要去外公外婆家吃饭。即便这样,他内心也没有多少失落,而是在耳濡目染之下,确立了自己当医生的志向。

  曾经,刘佳鹏也考虑过另一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但深思熟虑后,还是觉得学医更适合自己。他说,父母等家人也很支持他学医,不过父亲担心他做外科医生要熬夜做手术太辛苦,建议他将来学内科。

  对于5年的大学生活,刘佳鹏说,他知道医学生要“啃”的医书有多厚,也知道本科毕业后还需要经过深造、规培之路才能当医生。对这一切,刘佳鹏表示,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人物名片:朱婧安,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新生,广州人


朱婧安

  人如其名,朱婧安是个安静的女生。她出生于典型的“医学世家”,与广州医科大学的缘分更是不浅,可谓是“一门三代广医人”。她的外婆、小姨婆、妈妈、姨妈都毕业于广医,父亲也是中山一院显微外科的教授。

  朱婧安说,她最佩服的人就是外婆,外婆是儿科医生,小时候,她生病了,几乎都不用去医院,全是外婆给她开药。“外婆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医生,她是我的人生榜样,外婆救治过很多白血病儿童,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病人都还很感恩外婆,有的节假日还会去看望她。”朱婧安说,受外婆等家人影响,她也想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今年高考后,朱婧安特意到父亲的医院进行了职业体验。她进到手术室,观摩父亲如何做一台手术,了解一个外科医生究竟是怎么工作的。暑假期间,她还提前看了解剖学等有关的医学书籍。朱婧安说,她考上广医,踏进医学大门,家人们都很支持,也很高兴。

  人物名片:关岚曦,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新生,佛山人


关岚曦

  “民以食为天,要有一口好牙才能吃遍中国美食。老人种牙,小孩拔牙,都离不开口腔医学。”谈及为何选择口腔医学,关岚曦幽默地说。

  事实上,踏入医学大门,关岚曦也是深受家庭影响。她的父亲在医院药房工作,母亲在血液透析科工作,舅舅和舅母也在医院里工作。

  “许多小朋友都非常害怕去医院,而小时候的我进到医院却会有一种亲切感,甚至可以说还有一点兴奋。”关岚曦说,小时候她经常跟着父母去医院上夜班,父母下班后再送她去上学。“医院消毒水的味道可能会让人感到害怕,而我觉得有点像家的味道。”

  关岚曦说,她上初中后,父母更加乐于与她分享工作中的事情,并教她其中的道理。她的妈妈在血液透析科工作,面对患有尿毒症、每周都来透析的病人,从未以消极的心态相处,而是以一种阳光温暖的态度去相处。“妈妈将病人当作家人去对待,当病人病情加重时,她会像家里人一样教育他们,一心为了病人好。”关岚曦说,妈妈常说“当你对别人好的时候,别人就会对你好”,这是医患的一种相处方式。

  今年暑假,关岚曦还去了医院门诊做志愿者,亲身体会到了医生的无畏从容、体贴耐心以及辛苦。在那几天的工作中,她因为不了解工作细节,指引失误,经历了一次患者大闹门诊的事情,那一刻她甚至犹豫过自己学医的选择。但后来,她跟着肿瘤科医生去上了一天“班”,发现医患之间都是互帮互助的,医生对病人很好,病人也很信赖医生,又重新坚定了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