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院经纬

广医四院把中药文化搬进病房

编辑:杨绍滨 发表时间:2025-07-01 来源:广医四院 浏览次数:

广医四院肾内科创新打造中医特色病房,摒弃冰冷数字编号,以车前草、金银花、大黄、白药子等具备肾脏调理功效的中药材为病房命名,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诊疗全流程,为患者构建独特疗愈场域。

“药名病房”:打破冰冷,传递肾科中医温度

传统数字病房号对于肾内科患者来说,是一个冰冷的标识,而对于医院来说,则是一个单调的符号。而广医四院特色病房精选车前草、金银花、大黄、白药子等在肾脏疾病调理、养生保健中功效显著的中药材为病房名。

“车前草”病房

车前草,清热利尿、渗湿通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可促进尿液排出、减轻肾脏代谢负担,助力泌尿系统感染、水肿等肾内科病症缓解。患者入住后,医护人员借“车前草”之名,科普中药知识,让病房成为中医药文化“微课堂”。

“金银花”病房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契合肾内科患者因感染引发肾炎、热毒蕴结的调养需求。温馨命名与功效讲解,让患者在踏入病房时,便感受到中医关怀,从心理层面建立康复信心。

多维融入:让中医药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可视化展示,筑牢认知根基

每间“药名病房”门口,设置图文展示牌:以生动插画呈现中药材形态,患者与家属出入病房时,可随时观看,在日常中积累中医药知识。

“入住指南 + 专属服务”,深化体验感知

患者入院,医护送上中医药特色“入住指南”:除常规住院须知外,详细解读病房名称对应的中药故事、养肾贴士,更附上专属中医调理建议。

创新实践:激活中医药护肾价值

助力临床治疗,中西医协同增效

中医适宜技术与肾内科治疗深度融合,目前肾内科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包括耳穴压豆、中药热奄包、中医泡洗法、中医放血疗法、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硬膏热贴敷治疗,结合病房命名与文化传递,让患者更易接受中西医结合方案,临床配合度提升,治疗效果亦获增益。

温暖患者心灵,重塑患者信心

肾内科疾病治疗周期长、易反复,“药名病房”以熟悉的中医药元素,营造亲切、安心的环境。患者记住“车前草病房”的通淋期许,念叨“金银花病房”的清热关怀,在中医药文化浸润中,重塑护肾信心,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调养”,为康复注入心理动能。

人文传承:让中医药文化“走出病房”

依托独具中医药特色的“药名病房”,创新医疗协作模式,同步开展中西医联合查房。西医团队凭借精准的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剖析肾内科疾病的病理机制、病情进展;中医专家则立足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思想,结合“药名病房”蕴含的中药特性与文化寓意,从经络气血、脏腑功能等角度,为患者制定个性化中医调理方案。查房过程中,中西医人员深度交流,西医分享最新诊疗指南与药敏数据,中医阐释辨证思路与中药运用要点,实现中西医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碰撞。

结肠透析治疗:中医药特色诊疗的实践窗口

在“药名病房”体系中,引入中医结肠透析,将其打造成中医药特色诊疗与文化传播的双重阵地。不同于常规透析,中医结肠透析以中医药理论为核心,选用与病房药名关联的中药组方,治疗时,医护同步讲解中药灌肠的中医机理——通过肠道黏膜吸收药力,调理脏腑气血,呼应“内病外治”“六腑以通为用”的中医智慧,让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直观感受中医药特色诊疗的独特逻辑。借由中医结肠透析这一特色诊疗,把中医药理论、用药智慧融入临床实践与患者教育,让“药名病房”的文化符号,通过实实在在的中医技术,传递到患者体验中,成为中医药文化从病房走向大众的具象化实践窗口。

未来,广医四院将持续深耕中医药,让中医药智慧深度融入肾内科医疗服务,为患者筑牢“身心同治”的护肾防线,让古老中医药在现代病房绽放更璀璨的人文与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