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院经纬

附属第五医院援疆干部圆满完成援疆任务

编辑:bdss 发表时间:2025-04-20 浏览次数:

3月31日下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班莉副主任药师、陈诗华副主任护师、伍艳鹏主治医师圆满完成2024年援疆任务平安归来,医院纪委书记卢幼君及职能部门代表迎接三位同志凯旋,并向他们的辛苦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卢幼君书记代表医院党委送上殷切的问候。

4月1日上午,医院为三位援疆干部举行了欢迎仪式。医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援疆干部所在党支部书记、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欢迎仪式上,医院副院长余冬冬对三位同志在喀什第一医院的帮扶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援疆干部们以精湛的医术和敬业的精神,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和群众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受援单位和各族群众的高度赞誉。

三位援疆干部深情回顾了在疆工作期间的感人经历,分享了他们在医疗帮扶、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言语中饱含着对新疆各族群众的深厚感情。

医院党委书记曾杨滨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希望三位同志将援疆期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带回医院,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援疆精神,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再创佳绩,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9月24日,广医五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药师班莉,普通外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陈诗华,儿童肿瘤病区组长、主治医师伍艳鹏作为广东省卫健委选派参加2024年医疗柔性人才援疆工作的同志,正式启程前往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援疆帮扶工作。

“疆疆三人行”的边疆答卷

她们跨越5000里山河,扎根新疆实施精准医疗帮扶。在186天时间里,这支专家团队以"学科建设+技术平移+人才培养"三维联动模式,完成现场指导82场次、教学查房160人次,输送新技术4项,覆盖药学部、儿科、普通外科。通过984人次的阶梯式培训体系构建,同步开展科研项目1项、惠民义诊9场次,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医疗帮扶范式升级,生动诠释新时代医者的责任担当。

班莉聚焦精准医药管理,促进服务能力提升

班莉副主任药师在南疆地区带队进行喀什地区药学质控巡查,指导各县级医院药学管理工作;协助药学部成功申报自治区科技厅“天山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她指导科室定期举办文献阅读活动,鼓励大家畅谈最新研究成果,营造科研氛围。同时,她积极组建科研团队,汇聚有志之士,共同攻坚克难。

平日里,班莉严格科室管理,主动参与规章制度的修定。她通过开展培训,提升科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同时,她积极指导科室开展科普活动和稿件撰写,引进客座教授,进一步提升了科室的专业服务能力。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务部主任,班莉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积极推动医务部各项工作的优化与提升。在协调心血管内科和肾内科的专科建设过程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此外,作为24名柔性援疆专家推选的队长,她关心队内专家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协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用心做好柔性援疆专家团队的管理工作。

陈诗华护理工作创新引领

陈诗华副主任护师将广东先进护理经验与边疆实际深度融合,带领外科护理团队通过推广加速康复理念,推行早期下床地标标识、6分钟步行试验等量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提前6小时;创新管道二次固定法,大大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率。

在护理人才培育方面,她构建"1+2"阶梯式导师培养机制,以专项技术攻关为载体,成功开展1项新技术临床转化,累计完成专科护理培训170人次。同时着力推进多学科协作模式创新,通过规范化护理会诊流程设计及7项核心制度优化,参与院级竞赛到基层医院指导、义诊,从医护一体化查房到肠造口定位工作坊,每一项创新都凝结着粤新两地的智慧碰撞。

伍艳鹏用爱点亮儿童肿瘤救治之路

伍艳鹏主治医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儿内三科帮扶期间,积极克服语言以及民族习惯等方面的困难,快速融入到科室的医疗团队中,推动该院儿童肿瘤疾病诊疗能力的快速提升,从一开始五分之四的人需要转诊,提升到目前仅有五分之一的病人需要转诊,大大提高了医护的信心,也让病人愿意留在南疆治疗,不再受奔波之苦,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

她还通过科普宣讲,解开“预后差”的认知误区,为患儿家长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同时,她建立了标准化诊疗路径,使得区域医疗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在人才培养方面,她坚持“临床带教+科研孵化”的模式,悉心指导,培养出了一批专科骨干,为医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她的实践不仅为边疆地区的儿童肿瘤诊疗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更为民族团结与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了生动鲜活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