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5层新门诊综合楼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硬件平台再升级。在门诊启用仪式上,院长刘世明十分感慨,“在四年的筹备与兴建期间,有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也有患者朋友的包容和支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一贯的办院宗旨,我们将不断改进门诊各项流程和服务,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临时门诊“转正” 各项服务升级
2009年,由于旧门诊的拆旧建新,医院在当时刚落成使用的住院大楼里开辟11层作为临时门诊。随着医院门诊病人不断增长,加上原先规划的住院用房并不适应门诊业务,临时门诊已经难以满足病人的就诊需求。受限于建筑面积、功能设置和平面布局等问题,临时门诊的不少功能区相互混杂,第一次来就医的患者,难免“走迷宫”。虽然尽力优化流程和充分发挥导诊员的作用,但医院在门诊服务中依旧捉襟见肘。
这种情况将在新门诊综合楼投入使用之际彻底成为历史。走进这座位于城市干道江南大道与昌岗东路交汇处的现代化门诊大楼,让人感觉特别敞亮通透,九层的天台花园中庭位置采用了通风式玻璃光棚,阳光直投在大厅。当阳光过于猛烈时,智能式遮光装置还会自动启动遮阳,保证室内光线不会太耀眼,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建筑的低碳、节能、环保,同时也使建筑在形态上焕然一新。新大楼的门诊区域每层建筑面积近3500㎡,比临时门诊足足大了一倍,能容纳日均过万的门诊量。首层到七层设有电动扶梯,大大提高了门诊的运载能力,过分拥挤、长时间等电梯的情况将得到有效改善。
儿科门诊的改进最为突出,候诊处的墙壁根据儿童心理都采用动植物图案且配以明快、温馨的色调。这些设计,为的是能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让他们对医院产生亲切感,消除就医恐惧。
门诊综合楼的功能布局更趋合理,门诊部及各辅助检查科室均有相应的候诊区,病种分区更细,做到了合理分流,有效地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为患者就医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环境。客服中心、西药房、门诊办公室等公共区域都设在了首层,输液室、门急诊检验室和报告发放处设在了次层,一、二层共有挂号窗口18个,在各路道、楼梯、楼层、电梯、走廊、科室等都设立了各种清晰、醒目的标识指引牌和电子信息屏。患者完成缴费后,电脑会自动打印出一张导诊单,标明该患者需要做的各个检查项目、具体检查时间、所在位置等。在主要岔道口还辅以人工导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就医的折返,助患者走上“就诊单行线”。
医院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窗口,切实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医院无障碍设施功能,是关爱有特殊困难和特别需求群众的具体体现。新门诊综合楼特别划定了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专用的坡道、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电梯,并在电梯加装了盲人按键,建设了无障碍卫生间、低位服务台,在楼梯走廊安装了扶手等无障碍设施。
“把脉”患者需求 消除患者顾虑
患者进医院有“几大怕”:害怕就医流程太复杂、害怕专家门诊挂号难、害怕医生态度不好、害怕排队等候时间长、害怕住院没床位、害怕医疗费用不透明等等。
附二院新门诊综合楼正式启用后,这些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医院在不断提升医疗队伍素质的同时,还致力于建设门诊综合楼自助服务体系。羊城通自助挂号、自助验单应答等流程简单便捷,即便是老人也很快能适应。医院将与第三方信息技术公司探讨“银医合作”项目,增设自助查询、自助验单发放等服务,论证自助缴费可操作性,努力实现“银医一卡通”。利用新门诊大楼各楼层科室信息发布屏幕宣传特色科室、知名专家;针对所属诊区范围播放宣传教育短片并配合医院发布即时信息及公告。
与此同时,医院全力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不断完善导诊制度,严格规范导诊员言行、仪表,细化导诊工作职责,深化主动服务意识,充分发挥“窗口”服务的作用。不断升级便民服务,努力创造温馨的就医环境;各楼层都提供热水饮用机,24小时提供温水、开水;客服中心免费提供一次性纸杯、轮椅、车床、医保咨询;增设免费借用雨伞、老花眼镜、针线、纸笔等服务;挂号收费坚持优质服务,做到“二快 、三感 、四心”:即挂号收费速度要快,接钱找零动作要快,着装整齐给人以端庄感,说话和气给人以亲切感,办事认真给人以信任感,讲文明用语要热心,收款付票要细心,回答询问要耐心,微笑服务要真心。
新门诊利用电脑系统规范收费项目和价格,任何人不得自立收费项目和更改价格。同时,收费透明化,门诊收费随发票一同出具明细清单,住院病人每日都有费用清单,出院结算时再为其打印总费用清单,使就医费用清晰明了。
由于附二院位于海珠区繁华路段,过去车位少、停车困难突出,患者找位停车不便,排队等待入院的车辆队伍很长,加剧了周边道路早高峰时段的拥堵状况。随着新门诊楼的启用,地下停车场将增加100多个停车位,基本满足患者需要。
据悉,待医院的业务用房重新调整后,床位将达到1800个,能有效缓解目前病床紧张的形势,病人住院治疗将更加便捷、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