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院经纬

附一院多学科协作救治食管纵膈瘘小患儿

发布者:-- 编辑:梁凯涛 发表时间:2017-11-24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浏览次数:

    幼儿吞币陷困境,尿管取物患重病

    九月中旬,秋高气爽,对于平常人来说,或许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江西赣州普通家庭的恒仔来说,正是灾难的开始。这天,一岁多的恒仔在玩耍中,把一角钱的硬币,吞进了食道,正是这一角钱,差点要了他的命!

    家人心急如焚,带着恒仔到当地县级医院就诊,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接受了取食管异物“土办法”的建议:用导尿管把这一毛钱“绳之以法”。然而,取异物过程并不顺利,反复取了几次,发现硬币卡在了食管上段,最后还是通过把硬币送入胃部,从肛门排出来的方法取出了硬币。

    但取硬币的几个小时后,恒仔便出现了反复高热、气促、呼吸困难,胸片提示“右上肺大片实变”,接下来就是反复的肺部感染,上呼吸机、打针接踵而来。

    四处求医诊不明,病情仍在不断加重

    作为恒仔的父母,对儿子的肺部反复感染、身体的每况日下是坐立不安,辗转于江西、广州两地医院,反复的胸片、CT、纤支镜检查,各种高级抗生素、血制品、呼吸机支持、抢救药物输注,患儿病情仍在加重,甚至出现了气胸、肺实变、肺毁损、乳糜胸等并发症,直至有一天胃镜检查提示“食道上段见一约1.5cm大小瘘口”。

    孩子危在旦夕,大家不肯放弃!

    十月中旬,恒仔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了附一院儿科,尽管当时已经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和抢救药物,但生命体征十分不稳定,颈部出现了一个大包块,反复出现高热、血氧下降,在儿科ICU里,多次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病情极其危重。

    得知恒仔的情况后,儿科陈德晖教授没有放弃,紧张有序地安排每一项检查,做好每一次抢救,力保明确食道瘘口性质,确定手术方式。最终,综合病史和各项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食道纵膈瘘、纵隔感染,右全肺不张”,食道上段有一个直径约1.5cm大小的瘘口,直通纵膈,吃下去的食物、胃液、唾液直接进入纵膈,腐蚀肺部。


Δ术中的恒仔

    全院多学科协作,孩子终于转危为安

    由于恒仔病情的特殊性,陈德晖教授决定开启MDT多学科协作模式,邀请胸外科、消化内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影像科、麻醉科、口腔科等全院近十个科会诊,一起对恒仔的病情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了手术方案。

    因恒仔病情重,在送手术的当天,再次出现了呼吸、循环衰竭,加上手术方式极其复杂,恒仔的父母、手术医生、主诊医生、儿科ICU里的护士,全都为他的手术捏了一把汗。

    幸运的是,小家伙在全院几个科室的医生叔叔和护士阿姨的守护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食管瘘口被成功修补,术后从颈部包块、纵膈腔内引流出大量脓性分泌物。术后当天,恒仔的烧退了下来,心率、血压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Δ全院多科手术会诊

    目前,恒仔在儿科ICU继续住院观察,病情逐渐趋于平稳,恒仔的父母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然而,此刻的儿科团队依然不能松懈,术后的恒仔还面临一系列的感染、伤口愈合、营养支持等问题,需要他坚强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Δ恒仔在儿科ICU继续观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