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务人员为王先生进行手术
7月30日,肺移植患者王先生怀着重生的喜悦,终于从附一院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与以往肺移植不同的是,王先生接受的捐赠供体肺并不那么“完美”,但经过体外肺灌注(EVLP)之后得到“再修复”而焕发新生。国内首例边缘供肺的移植成功,带给更多正在艰难等待肺移植机会的病友们希望,也标志着中国肺移植技术迈上国际领先水平。
从事司法工作的老王,干了大半辈子的裁断工作,没想到自己刚过知天命的岁数,就轮到要给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决断——早年被检查出肺纤维化,咳嗽、呼吸困难……虽然使用大量的药物进行控制,但情况却一天比一天差。
一个月前,老王病情急剧恶化,几间医院都表示没有手术希望的时候,他辗转来到附一院,经过何建行教授团队详细的检查后发现,老王的肺已经“糟糕透顶”,两侧肺像蜂窝一样大洞小洞密密麻麻,即使给予中流量吸氧,但血氧仅仅勉强保持在95%(正常人血氧达到98-100%并且不需要吸氧)。
“这种情况唯一的希望就是做肺移植手术,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听了医生的建议,平日里果断干脆的老王却一时因对移植手术的恐惧而忐忑不安。
老王和家人通过网络查阅了关于肺移植方面的信息,得知肺移植手术虽然难度非常高,但已经相对成熟,并有了很多成功案例,特别是何建行教授团队在这方面拥有十多年的成功经验,有肺移植病人的术后生存时间长达14年。有了这些初步的了解之后,老王还是决定搏一搏。
然而,决定手术之后,还要等到合适的肺源。尽管随着人们对器官捐献的认识与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但由于肺脏不同于其他脏器,要保障术后质量,对供体肺有着特殊的要求。
老王在等待合适供体肺的路上熬得特别辛苦,病情无法控制地恶化下去,直到即使给他进行无创机械通气,血氧饱和度依然也才达到92-95%,稍微活动就会立刻掉到75-85%。
“如果再等不到供体肺,老王每一分钟都极度危险。”附一院器官移植团队的徐鑫主任医师说,为了老王的病,大家费尽心思,对他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而老王只要稍微一动,就会大汗淋漓,面色、手心都苍白无血色,心跳达到一百二三十次。
终于有一天,徐鑫主任接到一通电话,告知他有一个器官捐献者,他的肺也许适合老王。非常难得、珍贵!这不仅寄托着一个人的大爱,更牵动着另一个人的生命。
然而,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肺源有了,但它并不是理想的供体肺,而是总体状况并不好的边缘肺。器官移植团队有多年的供体肺保护经验,对这个边缘肺果断实施了“体外肺灌注技术(EVLP)”,以对其再评估及修复。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让这个宝贵的供体肺得以“再生”,确认成功修复供体肺质量。
医生与老王及家属进行了充分的告知与沟通,家属一致决定接受这次“救命关口”的捐赠。就在准备将老王送往手术室的时候,医务人员发现他的情况再度恶化,在使用储氧面罩吸氧的前提下,血氧才只有85%,最后在转运途中不得不双路供氧一起上,这样血氧也才勉强维持在93-95%,可谓是危险至极。
经过4个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了右肺移植手术。在重症监护室里平稳度过了十天之后,医生给老王拔出了气管插管,情况稳定,老王已经可以轻轻说话聊天,身体正在逐步地好转。这标志着肺移植团队成功地开展了中国首例边缘供肺体外肺灌注技术(EVLP)+肺移植术。
我国的供体资源仍然短缺,对于病情重的肺移植等候者,医务人员若能对这些“边缘肺”资源再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合理利用体外肺灌注技术将给众多仍在苦苦等待的肺移植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肺移植手术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而肺移植走进中国有近40年历程。附一院自2003年正式开展肺移植手术,至今已完成219例肺移植术、8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形成了一支高效、高水平的由胸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众多学科组成的肺移植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