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在线讯 近日,增城区开展“增城好人”推荐评选活动,评选出2021年度“增城好人”20名,我校附属第四医院刘长波、吴耿刚入选其中。
生死之门的“守护者”
“增城是我第二个故乡,这里自古就钟灵毓秀,不断演绎着风姿焯灼的人文情怀,如无意外的话,我往后的人生,都会在这里度过。”
2008年9月,刘长波来到增城,走进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当时的增城远非今日的一派繁华,有过失望、落寞、忧虑,但随着对增城的深入了解,以及身边同事的热情,他慢慢喜欢了这个被江河贯穿的荔枝之乡,于是在增城安了家,扎了根;并在广医四院这个平台上,将二十余年的所思所学服务于增城及周边的百姓,这一干便是14个年头。
仁心仁术为一方百姓安康
自参加工作以来,刘长波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无私的爱心、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使数百位濒临死亡的危重症患者重获新生,给许多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圆满,受到患者、家属的广泛好评及同行的充分认可。

重症医学科的大门是生死之门,每当重症医学科外层大门一打开,家属就会跑到门口向里张望,不是找医护人员打听病情,就是期望能透过内层大门的玻璃窗,看看躺在病床上的亲人。刘长波深知患者家属的心理感受,时常都会一再强调“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千万别大意。”每天上午巡房后,临近中午刘长波还经常带领医生进行疑难病例讨论,有时讨论激烈许久才结束,等到端起快餐盒饭时往往已到下午了。对于重症医学科医生来说,从来没有8小时工作制,只有24小时全天候,从来没有固定休息日,只有365天时刻准备、时刻待命。
2020年5月4日,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处于严重心肺衰竭状态的22岁年轻男性患者,当时患者的病情极其危重,生命体征都已难以维持。刚进修回来的刘长波考虑患者为重症肺炎并暴发性心肌炎,当机立断,采取一切抢救措施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的,前前后后他连续忙碌了10多个小时,直到深夜,病人转危为安才回家。
“到这里的病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活着。我们的职责就是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去挽救每一条生命,去守护生命最后的防线。”刘长波不止一次这样对同事说。在重症医学科里,每天都要与死神打交道,工作充满着艰辛、困难、疲惫….但他始终坚守医者的初心,践行着白衣人的使命,不惜一切为每位病人力争任何一线生存和康复的希望。
无私奉献尽显党员本色
刘长波始终脚踏实地,服从组织安排,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在医院发展的每个时期,他紧密跟随医院党政班子的决策部署,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充分发挥中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12年1月,医院出于发展的需要,将他调岗至时刻面对重大抢救、专业素养要求更高、工作压力更大的重症医学科。当时作为一名比较年轻的专科医生,他毫无怨言,绝对服从,并在短时间内就适应了重症医学科高强度高压力的新岗位。
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以来,他先后开展和掌握了多项重症抢救技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濒危的生命。在从事繁重的临床一线工作之余,他利用空闲时间大力开展科研工作,先后获得省级科研课题和撰写发表医学论文多篇,多次到省内外进行学术交流。

作为科室负责人,他乐于传授自己的心得与经验,对年轻医生手把手传帮带的同时,不忘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科室各级医生护士的工作与休息妥善安排,而自己经常加班加点不顾休息。他的无私奉献,造就了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专业实力强大的重症医学科,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逆行战“疫” 不负初心使命
2020年的春节是不平凡的,新冠病毒在全国蔓延。时值大年二十九,收到取消休假通知后,刘长波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奔赴医院。从奔赴医院的那刻起,作为增城区新冠医疗救治临床专家组成员的刘长波就置生死于度外,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在抗疫第一线,每天和专家组成员一起把关审核、组织会诊、拟定治疗方案、指导重症患者抢救、组织人员培训。
2021年6月17日,根据广州市卫健委统筹安排,需要从各区的医院抽调医疗业务骨干前往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支援。得知这一消息,刘长波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提交请战书,主动请求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负责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在支援抗疫的一个月里,刘长波每天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穿梭在重症病床之间, 衣服经常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一个班8个多小时下来,体力消耗十分大。这还是小事情,作为重症医生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新冠肺炎隔离区工作经常需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只有医生不害怕,才能为病人树立战胜病毒的信心,我是医生,更是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明知危险但依然选择无畏,面对风险英勇前行。他就是这样胸怀大局,无私奉献,临危不惧,恪守职责,为了人民的安康不分白昼的坚守,为百姓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我自愿献身医学,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十余年来,刘长波同志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科室骨干、科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科室负责人,无论职务或身份如何改变,但他的初心依旧不变,且终生践行,隽永如斯。
柳叶刀的“掌门人”
1989年7月,吴耿刚入职我校附属第四医院开始从事临床工作,擅长甲乳、胃肠、肝胆外科疾病诊治以及疑难急危重症的抢救,开展了肝叶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脾部分切除(脾带蒂移植)、胃肠恶性肿瘤切除等手术,精通甲状腺、乳腺恶性肿瘤精细化治疗以及穿刺(FNA)、消融、麦默通、腔镜等微创技术,30多年来,他用手中的柳叶刀为老百姓祛病除痛,救死扶伤,得到广泛的认可。
行医30余载 常怀医者初心
“生命有限知识无穷,把一门专业搞精通,并将其反馈社会,才不负余生。”从医30余年来,吴耿刚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凭着一双灵巧的手和一片薄薄的柳叶刀,其每年的门诊病人数、住院病人数及手术例数在整个增城地区数一数二。
他是一位有担当的医生。谨慎缜密对待每个病例,不放过任何细节,因病施治、合理诊治,尽可能减少治疗风险,降低医疗费用。在每个诊疗过程,吴耿刚都做到有始有终,绝不半途而废。医疗过程中,他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病情,但再困难他也咬紧牙关不放弃。“不要把医生自己的面子建立在患者的痛苦之上。”是他行医的信条之一,请教专家也好,反复查阅资料也好,能帮到患者的方法,他都去尝试。遇有急、危、重症时,他会时间闻声赶去抢救。永远冲在第一线,是他的担当。

作为普外科负责人,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所以只要有时间,他都会亲手带教年轻医生,并将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手术的亲身感悟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手术时,关键步骤他都会对年轻医生讲解再三,手把手地教他们体会操作手感。
“做手术,不是变魔术,你给他一个高难手术,虽然做成了,但你走了,他还是不会做,这就失去传帮带的意义了。”吴耿刚不仅要求年轻医生学会,还会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在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大爱无疆真善美 远赴他乡为健康
2019年6月,受区卫健委及医院的委派,吴耿刚远赴贵州省毕节市进行脱贫攻坚医疗帮扶工作,在帮扶期间每天坚持到临床科室开展教学查房和业务指导,并充分充分利用早查房、交接班、巡病房、做手术等时机,对医务人员进行言传身教,教会医务人员怎样分析病例、找出“症结”、制定措施。
同时,指导当地医院普外科结合实际制定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操作规程,每周坚持对疑难复杂病例的科内教学,每月对一些共性的医疗专业问题进行全院培训。

帮扶期间,吴耿刚通过手术示教、学术讲座、教学查房、新技术使用等方式,帮助提高了该院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同时也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使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如今,该院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抢救流程基本完善,一批专业技能过硬、合作意识强、思想觉悟高的年轻医护人员正在成长,能够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因贡献突出,吴耿刚获得了“脱贫攻坚对口扶贫先进个人”及“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称号。
急患者所急 想患者所想
“病人走投无路来找我们,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努力争取!”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吴耿刚积极投身抗击新冠疫情工作的第一线,对需要紧急手术患者,即使来不及做核酸检测,他也甘冒风险,第一时间出现在手术台,对增城区抗击和防治新冠疫情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部分轻微患者,因不能来院复诊,又买不到药品,心理上难免恐慌。面对这种情况,吴耿刚带头组建了志愿者服务群,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就诊咨询、治疗方案建议和协调缓解病情等问题的渠道,此外他时常在群上就如何做好防治和合理进行抗病治疗及随访等进行线上宣教。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辛勤的付出,无私的奉献使吴耿刚成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楷模。日复一日,朝来暮随,他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无比深爱着医者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用汗水和智慧丰富着平凡的内涵,用大爱承载起守望健康的无悔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