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医

【学习强国】校园风采|张实:当临床教师,就是要“刀下留人”!

编辑:杨绍滨 发表时间:2022-10-10 浏览次数:

“对获奖感到欣喜,但更多的是感动、感激!从院赛到总决赛,一路走来是整个团队努力付出的结果。这个过程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教育与传承就是‘刀下留人’——自己成为‘好刀’,并让更多学生成为‘好刀’,成为一把凭借过硬技能为群众留住健康、留下关怀的‘好刀’!”张实说。

张实是广州医科大学讲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在8月29日的广东省第六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总决赛上,他夺得了医科组第一名,并将代表广东省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张实在广东省第六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总决赛上的精彩瞬间。(来源:广州医科大学)

2015年加入广州医科大学的张实,是一名妥妥的“青椒”,承担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和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外科学》课程,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创新班《消化系统疾病》整合课程的教学,负责各专业实习生、规培生、研究生的外科临床带教工作。

第一次参加广东省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张实起初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随着比赛的推进,他越来越深入地理解医学教育的魅力和意义。

比赛中,他的主题演讲题目是“刀下留人”。“刀下留人”这个词,蕴含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刻理解,“刀”“人”“留下”三个境界,分别代表医学知识、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以及教育传承。

曾经的真实经历让他充满力量。2008年,他跟随老师到汶川参与抗震救灾的医疗工作,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他不仅目睹老师精湛的医疗技能,更亲身感受到作为医生的家国情怀。张实说:“那时,我默默许下为守护人民健康奉献力量的诺言。”如今,他践行了当初的诺言,不但成为治病救人的外科医生,投身抗疫一线,还像他的老师一样把知识和情怀传递给他的学生。

在张实教授的课程中,《消化系统疾病》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打破了学科界限,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通过临床的真实案例,将基础、临床、人文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从临床到基础再回归临床,对学生的科研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进行全方位培养。

比如《腹部损伤》这一章节,如果单纯讲授会比较枯燥,学生听课兴趣不高。于是,张实将其内容进行重构,引导学生参与一个肝脾破裂病人的抢救过程,在诊治中融入知识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对课程的主动学习。上课过程中还包含了提问互动和思政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还力图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医学人文精神。有学生在课后反馈说,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比传统理论教学好。

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张实说:“临床医学教学是培养具有临床胜任力的医生,即‘会看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我们培养的人不是只会看病的机器,更应该是有家国情怀、有人文素养的医生。”

2021年,张实参与了广州市荔湾区的抗疫工作,在高风险区驻守了1个月,他除了负责一千余人的三人小组上门服务外,还负责统筹安排整个小区近万人的核酸检测,疫情通报,孕妇、居民急症的处理,以及抗疫队员的身心健康保障。

在课堂上,他会将抗疫的见闻和感受与同学们分享,比如如何在疫情下救治病人,如何统筹安排并简化流程,如何与封控区的居民沟通和相处,如何与多方齐心协力、战胜疫情等。对学生来说,实际行动示范比道理说教更有力量。

正如南山精神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张实希望自己成为一把“好刀”。“一方面要做弘扬南山精神的‘好刀’,用过硬的技术去治病救人,以先进的科研成果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有温度的关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将这把‘刀’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传承南山精神的‘好刀’,做人民的好医生,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张实说。

媒体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990321518046112581&cdn=https%3A%2F%2Fregion-guangdong-resource&item_id=1990321518046112581&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68149888733&showmenu=false&ref_read_id=ac81b3d2-35fa-4387-bb74-3833f30bf774_1668151392284&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