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医

【信息时报】垃圾配上“身份证” 分类也开始“互联网+”

发布者:孙小鹏 晏文龙 欧嘉福 梁凯涛 编辑:梁凯涛 发表时间:2019-09-28 来源:信息时报 浏览次数:

  信息时报讯(记者 孙小鹏 晏文龙 欧嘉福 通讯员 梁凯涛)日前,广州垃圾分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无论是在小区里还是在街道上。不过,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垃圾分类工作又有怎样的进展呢?

  为此,信息时报记者走访了广州各高校,发现有高校为有害垃圾提前分流,还给医药用品准备了“身份证”;有学校则让垃圾分类“互联网+”起来,正确的分类就能换取积分兑换礼物,好玩又有意义。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具体如何做?不妨往下看!

  【学校做法】

  广州医科大学:

  提前分流有害垃圾,给医药用品准备“身份证”

  在广州医科大学的宿舍区,记者没有看到垃圾分类“蓝绿灰红”四桶并立放置,但他们学校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垃圾分类实践。没有“四桶并立”,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广医的答案是“前置性分类”。即在学生丢弃垃圾前,拦截有害垃圾,将可回收垃圾“变废为宝”。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方灿辉介绍,“最初推进垃圾分类时,我们分析学生的有毒有害垃圾实际上基本上是电池、充电器这些电子产品;另外一种垃圾就是旧书本,快递包装盒,旧衣服鞋帽。”因此,在广医每个宿舍的大厅前,学校都放置了三个收纳箱,分别是衣鞋类、纸质类和电池类收集箱。

  衣鞋类和纸质类收集箱主要是为了回收学生的旧衣物、旧图书等旧物。“我们统一收集完之后‘变废为宝’,将出售这些回收物所得的费用拿来买我们配发给学生的环保袋,拿来付垃圾收运工人的工资,做垃圾分类的宣传等”,以“垃圾”来支持“垃圾分类”是对于可回收垃圾的处理办法。电池类收集箱,是收集学生扔掉的旧电器、旧电池等有害垃圾,将其回收后统一按规定集中处理。

  作为一所医科大学,除了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垃圾外,还会产生医学实验后的医药实验垃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广医装备中心引入了统一管理的后台装置,一方面控制医药用品的采购数量和批次,另一方面对所有采购后的医药用品进行“身份信息”录入,即在医药用品底部添加激光码,使它能够被储存柜扫描,进而监测其状态。

  “现在老师发医药用品采购申请的时候,他需要发计划书,需要把学生数,课时数,每一节课用多少的量都报上来。”广医装备中心副主任顾少菊表示,这样一套从购买登记-使用追踪-回收处理的流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闭环,我们不允许有任何实验用品流落在外面”。

  【专家意见】

  要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

  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秘书长李志红表示,大学垃圾分类的难点还是在教育上,如果教育做到位,大学的垃圾分类工作就容易有成效。“很多人都说大学生素质高,可是很多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学校没有教垃圾分类的课。所以很多大学生并不知道垃圾分类,也没有分类意识。这就是大学垃圾分类难的地方。”虽然广州目前已有多所大学进行了垃圾分类,但是目前大学对于学生垃圾分类的教育还显未到位。另一方面,大学生源地不同,学生对于垃圾分类认识不同,也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李志红认为,推进大学垃圾分类相对于小区垃圾分类容易,原因在于大学有组织性,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垃圾分类,而小区则没有这样的管理优势。大学如果要使垃圾分类长期有效,要作用学校的组织优势,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引导教育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可以通过学生志愿者引导,建立奖惩制度等,调动学生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对此,方灿辉也认为,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基础是学生的习惯养成,行动落实。下一步广医针对垃圾分类工作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一是继续加大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垃圾分类宣传发动,让人人重视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二是购置垃圾处理设备,对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进行处理,用作学校园林植物的有机肥料。三是提升食堂饮食服务质量,实施“营养快线”工程,杜绝学生外卖,减少校园垃圾的产生。 

  媒体链接:http://wap.xxsb.com/content/2019-09/26/content_66137.html?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