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林霞虹 通讯员 杨绍滨、梁凯涛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庄小龙)对大学新生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等急救知识培训,有助于大学生掌握急救本领,为生命争黄金四分钟!
中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平均每天1500人以上。如果有人心脏骤停倒在你的身旁,你会做心肺复苏术吗?
从2018年开始,广州医科大学面向新生开设“新生实践教学第一课”。4~5日,广州医科大学举行新生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2019级全体新生共2100余人接受徒手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接受培训后的他们将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有望在关键时刻成为“最佳第一目击者”。

广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晓辉教授给新生做急救知识培训讲座

广州医科大学2019年“新生实践教学第一课”现场,新生边听边做笔记
现场:急诊科医务人员手把手教新生心肺复苏术
“找到两乳头中间连线,双手重叠,用上身的力压下去,深度要够。”今日,广州医科大学体育馆内,老师正在教2019级的本科新生们如何做徒手心肺复苏术(又称CPR)。学生们分成了若干小组,每组大约20名新生,安排1位急救老师一个个地手把手教。学生们围着心肺复苏模型人,挨个上前练习,做得不到位的,老师还会要求学生去另一个模型人身上练习。培训场内,挂着一条横幅:“做最佳的第一目击者,为生命力争黄金四分钟。”
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建华介绍,2018年开始,广州医科大学面向新生开设“新生实践教学第一课”,对全体新生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理论和操作培训计划。今年的培训由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主办、第二临床学院承办,为期两天,学生需要考核过关才能获取1个必修学分。为做好本次培训,广医急诊医学教研室从第一、第二和第三临床学院的急诊科安排了50名优秀的医务工作人员,组建了专业的培训团队。

广州医科大学体育馆内,老师正在教2019级的本科新生们如何做徒手心肺复苏术(又称CPR)
8月29日新生入学前,广州医科大学84级校友会还捐资购置了一批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赠送给母校。这批设备分布在校园的关键区域,发挥“救”在身边的作用。这是广州地区高校校内安装AED的首创,对助力“安全校园”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此次大学生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也增加了操作使用AED的内容。

广州医科大学2019级的本科新生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又称CPR)培训
数据:国内心肺复苏培训合格者仅1000万
李建华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中国所有经历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仅有1000万,不到全国人口的1%,而美国这一数据为33%,法国为40%。可见,普及心肺复苏培训已成为我国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培训体系及模式亟需规范化。
李建华说,德国10岁以上的人要接受1.5天以上的徒手心肺复苏术培训,10岁以下的儿童也要接受8个小时以上的培训。《红十字事业2016—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率在高校新生中应达到80%以上。但是,现在的普及培训率还远远达不到。因此,从去年开始,广医结合学校的特色,对所有新生进行心肺复苏术等急救培训。
她解释说,大学生有知识、学习能力强,在高校进行急救技能培训,有助于大学生掌握急救本领,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心的急救志愿者,让更多的人在危急时刻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同时,在高校优先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对于其在家庭与全社会的推广也具有极大的扩展效应。“广医的学生每年都会担任马拉松、春运等活动的志愿者,我相信越来越多人都会掌握CPR的。”李建华说。
李建华说,除了对新生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等急救知识培训,广医今年还会对所有新入职教师进行培训。

广州医科大学体育馆内,老师正在教2019级的本科新生们如何做徒手心肺复苏术(又称CPR)
广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男生陈烜烨个头接近1.9米,培训完后,他的额头也冒出了细细的汗。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心肺复苏术的培训。“感觉还是有点辛苦的,最难的是,按压胸部需要很大力气,还要持续按压,这对体力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他说,“一开始觉得按压和吹气不会很费力,但实际操作时,除了按压,还要观察施救者的身体状况,这些细节很有学问。”
虽然感觉有点辛苦,但陈烜烨表示这节课对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假如大学生都能掌握急救技能,遇到紧急情况就不会手忙脚乱,也会有更多人得到及时的救援。”他表示,将来一定会向亲朋好友推广急救知识。
现实:医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率不到1%
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罗健东介绍,《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中国目前有2亿9千万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平均每天1500人以上。然而,心源性猝死(SCD)的90%发生在医院之外,而发生在医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率不到1%。医学上认为,要抢救心脏猝死者,唯一的救治手段是胸外按压+心脏除颤,且必须在最初4分钟进行,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会降低10%,如果时间在5分钟以上,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可能是脑死亡,或者植物人。所以,对心源性猝死尽早进行有效救治,意味着更多的救治可能。学界普遍认为需要在“黄金4分钟”内对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有效救治。

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罗健东介绍,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平均每天1500人以上
然而,从发现心源性猝死受害者、到呼叫急救系统、再到急救人员赶至现场所需要的时间往往会超过10分钟,大多已错过救治心源性猝死的黄金时间,由以往急诊救护经验统计,我国各地区院前急救的平均反应时间均超过10分钟。因此,第一目击者能够迅速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是挽救心搏骤停患者的关键。
罗健东说,我国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低、合格率低。有研究显示,国内大、中型城市中心肺复苏实施率平均仅为 4.5%,在北京为 11.4%,上海为 4.2%,而这一指标,在美国为 46.1%,加拿大为 29%,瑞典为 46%-73%,日本为 32.2%,澳大利亚为 21.2%。他指出,除了法律、文化、舆论宣传等因素外,中国公众缺乏心肺复苏相关规范培训是造成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有关部门,在交通运输、矿山等相关高危与社会服务行业大力开展心肺复苏培训,积极推动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
原文链接:https://pc.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detail/1009075?sit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