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记者 朱晓枫 实习生 郑丽云 摄影 张梓望 通讯员 杨绍滨 梁凯涛)“做最佳的第一目击者,为生命力争黄金四分钟!”9月4日上午,在广州医科大学番禺校区的体育馆内,两千多名2019级新生正在进行着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心肺复苏技能培训。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中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90%发生在医院之外。要抢救心脏猝死者,唯一的救治手段是胸外按压和心脏除颤,且必须在最初4分钟进行,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会降低10%。
但是,我国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低、合格率低。有研究显示,国内大、中型城市中心肺复苏实施率平均仅为4.5%。
自2018年起,广州医科大学即面向新生开设“新生实践教学第一课”,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今年,广州医科大学计划用2天时间,对全校2100多名新生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理论和操作培训。
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罗健东教授介绍,该培训将严格采用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最新版心肺复苏指南标准,为新生细致讲解急救要点,手把手指导急救技能,确保每位学生经过培训后,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提高应急救护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培训他人。“大学生有知识、学习能力强,是实施应急救护的生力军。在高校进行急救技能培训,有助于大学生掌握急救本领、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心的急救志愿者,让更多的人在危机时刻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主任林珮仪是此次培训的课程负责人,她表示,有统计显示,迄今我国心肺复苏培训合格者仅1000万,不到全国人口的1%。《红十字事业2016—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率在高校新生中应达到80%以上。
“心肺复苏可以及时帮助突发疾病的人,我学习起来很有动力。”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新生陈烜烨说,开展急救技能的培训十分有必要,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更多的人。
及时的徒手心肺复苏能够让心脏骤停的人获得一线生机,但心室颤动的患者需要体外除颤仪的救治。8月29日,广州医科大学84级校友会捐资购置一批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赠送给母校。这批设备分布在校园的不同区域,发挥“救”在身边的作用。据介绍,这是广州地区高校首次在校内安装AED,此次大学生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也增加了学习如何操作使用AED的内容。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9/05/c2594762.html?colID=2147483647&code=200&msg=%E7%99%BB%E5%BD%95%E6%88%90%E5%8A%9F&evidence=9a97b698-ac4b-411a-a8f8-ccf461a8b75b&firstColID=1374&appversion=5510&date=bnVsbA%3D%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