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医

【南方日报】打造医学利剑强盾 培育10万医学“生力军”

发布者:李秀婷 梁凯涛 编辑:梁凯涛 发表时间:2018-11-09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

   


何建行教授(前排左一)团队进行“自主呼吸麻醉下隆突切除重建术”,外国专家在现场学习和观摩手术


广州医学院早期组胚课

  2018年9月,广州医科大学迎来了又一届小萌新,“00后”为主体的他们成为广医的新主人翁。时光穿越60年,1958年,全国兴起创办医药院校的热潮,广州医学院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广东省8所新建高等医药院校中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弦歌六十载,广医创建了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拥有越秀、番禺两个校区,整体进入一本招生,临床医学esi排名全球前1%并持续提升……当年草创的医学院已发展成如今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冉丕鑫表示,广医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机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不断强化办学优势和特色,站在新起点,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的高质量发展方面下工夫,为广东发展贡献力量。 

  培育逾10万医学“生力军” 

  建校以来,广医主要为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培养以医学为主的各级各类人才逾10万人,成为服务地方卫生事业的“生力军”。众多优秀毕业生从这里走出,服务于医疗、教育、医学企业等各行各业。 

  有的成为领域内顶尖医疗专家、学者,如呼吸内科专家陈荣昌、胸外科专家何建行;有的是扎根基层,如在乡镇卫生院工作27年的何永通,他将医院建设成为广东百家文明医院,本人也被评为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有的成为医学龙头企业掌门人,去年由广医培育并持股的金域检验集团成功上市,该集团董事长便是广医83级校友梁耀铭。 

  “在广医学习和工作的经历给了我‘广医人的基因’——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母校的栽培之恩,怎么回报都不为过。”梁耀铭表示。2013年,广医与金域检验公司合作共建金域检验学院,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广医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稳居全国前十。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有赖于高水平的师资,广医汇聚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等特聘教授。 

  在第18届世界肺癌大会上,广医南山学院的师生同时获奖——副教授梁文华、本科生梁恒瑞分别获得international mentorship award及developing country award,这也是该次大会上唯一有两人同时获得travel award的中国团队。 

  南山学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亲自挂帅,培养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学生获“挑战杯”国家级二等奖、广东省特等奖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多篇。 

  3年内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老百姓常说的“老慢支”“肺气肿”。过去人们只知道这类病很常见,但发病率是多少并不清楚,病情危害程度也无确切证据。 

  广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冉丕鑫教授团队下决心攻克这一顽疾,从广州的社区到粤北的山区,团队深入基层对慢阻肺进行研究,已历经十多个春秋。 

  功夫不负有心人,冉丕鑫教授作为负责人的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与综合防治”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创下了多个“首次”:首次准确阐述了我国慢阻肺患病情况;首次揭示生物燃料是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首次发现含巯基抗氧化药物、茶碱等老药的新用途,可大幅降低治疗费用;首次研制符合国情的慢阻肺早期筛查方法和社区综合防治模式。 

  这一成果为国家制定慢阻肺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最终推动政府于2012年将慢阻肺作为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并列的重点防治四大慢性疾病,同时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全球防治指南所采用。 

  “咬定青山不放松”。冉丕鑫教授团队首次提出了慢阻肺的防治应该像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早诊早治,该研究结果将对慢阻肺的治疗策略产生重大影响。经过大量研究,他们发现早期药物干预能有效减缓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下降,减少临床症状和急性加重次数。 

  该成果在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后,入选中国高校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年度十大医学科技新闻,被美国胸科学会年度会议列为慢阻肺年度研究进展的首位。 

  在3年内,广医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另一个是何建行教授负责的项目“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从1994年开始,该项目逐步建立了从微创切口、精准切除—重建、高选择麻醉、切除范围量化分析到复发风险精准预测的全流程微创个体化治疗体系。 

  “中国医生,了不起!”在观看广医一院胸外科团队的手术演示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的心胸外科主任Douglas James Mathison教授感叹。 

  科学研究犹如一把攻破医学难题的利剑。近年来,广医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立项数居全国第57位,连续五年进入全国百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评估并获“优秀”评级;学校首次跻身中国高校esi全学科综合排名第100位,排名比2017年同期提升129位,增幅居全国第四,是国内进步幅度最大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esi排名稳居省内第三,药理学与毒理学esi排名有望在近期内跻身全球前1%。 

  呼吸内科连续8年排名第一 

  抗击非典,防治H5N6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在一个个紧急情况中,广医一直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民众健康的守护者。 

  打造医疗强盾,织就健康安全网。广医现拥有7所直属附属医院,9个国家级和4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广医系统已成为广东省以至华南地区重要的医疗集团。 

  广医一院入选为广东省“登峰计划”首批5家单位之一,连续8年入围全国百强医院,呼吸内科连续8年排名第一,胸外科位列全国第六,在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癌等临床治疗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院腔镜培训中心为重要培训基地,国内90%以上的腔内泌尿外科医生都来参加培训,3000多名国内外医生在此学习过。 

  广医一院泌尿外科带头人曾国华表示,“希望通过努力,将先进的、规范化的新技术向更多的医生推广,最终惠及更多患者。” 

  此外,广医二院的神经内、外科治疗技术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癫痫专科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癫痫专科之一;广医三院的妇产科在围产医学、遗传优生、辅助生育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内涵提升发展的同时,广医也在积极拓展医疗服务的版图。今年,该校与黄埔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广州医科大学黄埔医学中心,推进建设广州巴塞罗那国际医院、广医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等,打造高层次口腔专科医院、高水平三甲皮肤病专科医院、智能化三甲眼科医院等项目。 

  去年,广州呼吸中心奠基开工,将建成功能完善、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呼吸疾病临床、科研、教学、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心。新院的拓展将为广东和广州产业升级、优化发展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全力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围绕建设成综合实力和水平位居全国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前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目标,广医继续推进内涵式发展,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夯实专业和学科实力,提高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能力和附属医院核心竞争力,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广医全力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推进高水平的教育实践,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广州医科大学校长王新华表示,广医将一如既往地聚焦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努力发挥优势学科对社会的支撑作用,加大急需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和急需医疗专科的布局力度,推动优势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与拓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始终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