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州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金域检验学院建院10周年系列高水平学术活动的“重头戏”,11月8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医学检验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广州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院士论坛”在广州医科大学番禺校区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于此,聚焦当今医学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共同探讨未来医学人才培养之大计,推动新医科建设、助力医学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开幕式现场(来源: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唐小平主持论坛开幕式。他表示,医学教育是国家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动力源泉,对于促进健康中国战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积极分享前沿研究成果,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在促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广州医科大学校长赵醒村表示,广州医科大学在科教兴国、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谱写了一曲矢志卓越、奋楫图强的医学教育华章。此次大会对于推动新医科建设、助力医学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钟南山院士讲话(来源:广州医科大学)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广州医科大学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在开幕式上讲话。他提出,广医人要“埋头苦干追梦想,环顾四周抢先机”。通过艰苦奋斗可以一步一步实现梦想,但是这还不够,我们需要洞察社会,发现医疗战线所急需的方面并抢占机会,在学科建设中有所作为。
他认为,医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创新。“我经过了60多年的医疗实践,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靠创新。”他提到,广州医科大学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校企联合建立检验系的教育模式,使得该专业发展很快,培养的学生能动手、能干活、能创新,这就是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创新必须贯穿在学生教育之中,要在广州医科大学的本科阶段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一定要实现转化,转化为临床决策中供医生使用的产品,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他谈到,不同于美国倡导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模式,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更应该强调IMH教育模式(创新、使命感和人文),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更应有使命感。“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是强调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但在我们国家,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有使命感,全力以赴完成国家提出的目标。”钟南山说,当年在大力研发抗疟药物时,同学屠呦呦一头扎进中医药研究中,最后提取了青蒿素,最终让全球数亿人从中受益,这就是使命感。
“我们需要团结,需要共同协作,做好这个工作,不要总在pk,这是我们中国学生和科研工作者需要的素质。”钟南山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医学检验教育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主席、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主任徐克前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郭立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监事长、吉林省教育厅原党组书记、高校工委书记孙维杰教授在开幕式上讲话。
在“院士论坛”上,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范先群院士、西湖大学杨健院士分别作主题为“生物技术在医学的应用”“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医工交叉创新发展——柠檬酸生物材料的背后故事”的学术报告。魏于全院士在报告中以经典的案例和自身的经验展示了生物技术如何提升医疗水平,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产业化的成果,实现了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应用。范先群院士在报告中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其他高校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杨健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柠檬酸的故事,他创建了柠檬酸生物材料开发方法论,开发了一系列多功能柠檬酸生物材料,并将诸多发现付诸于应用,经过近17年打磨,最终成功走向产业化,成为医工交叉创新发展的典范。
专家报告环节,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维民教授等9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在医学检验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关于医学检验教育的创新理念和路径。
交流与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榜样的力量——急性髓系白血病检验》等14项课程思政案例、《论一例红系参数异常、温浴无法解聚的红细胞凝集原因分析》等13项临床案例、《疫情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等17篇教改论文进行了分享和深度交流研讨,为推动医学检验教育的创新发展献计献策。

校企圆桌研讨(来源:广州医科大学)
会议专门设置校企交流和校企圆桌研讨两个模块,与会高校专家学者与有关企业负责人围绕医学检验领域校企合作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共论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与产教研合作前景。研讨会后还安排前往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参观。
媒体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844363764040504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