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

广州医科大学雕琢未来实践团赴电白区开展调研活动

编辑:杨绍滨 发表时间:2025-07-15 来源:学校驻电白区双百行动服务队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落实我校“双百行动”工作任务,深入挖掘电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融合发展,7月9日至10日,卫生管理学院张雯老师带队雕琢未来实践团师生6人赴电白区开展为期两天的非遗文化深度调研活动。此次活动以“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为主线,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与创新实践,探索传统工艺赋能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匠心体验:与贝雕零距离

团队前往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永乐贝雕厂。在非遗传承人莫善玉先生的指导下,师生们不仅观摩了选料、打磨、雕刻等完整工艺流程,更亲自参与了制作实践。莫老先生表示:“希望把贝雕工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手腕要稳,力度要匀。” 莫善玉先生手把手指导队员们打磨贝壳。实践团成员肖淇淇同学专注地打磨着一块乳白色贝壳,原本粗糙的表面渐渐显露出温润的光泽。在拼贴环节,队员们将形状各异的贝壳拼接成精美的图案,在三个小时的实践中体会传统工艺的精妙。

文化溯源:探寻非遗根脉

在莫善玉先生的水东文创工作室,同学们与他探讨贝雕元素的创新应用,如首饰、家居饰品等文创产品开发,挖掘非遗的市场潜力。同时,通过采访莫先生,同学们了解了莫先生学习贝雕的经历。

在电白区博物馆“海丝遗韵”的临时展厅,一件件历代贝雕精品令人叹为观止,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电白区第一小学师生创作的贝雕作品,展现了“非遗进校园”的丰硕成果。在俚街贝雕馆,师生们见证了贝雕技艺百年的演变历程。研学区内,孩子们正专注学习“点螺”技法。

在电白区博物馆,邵雄宽副馆长亲自陪同,向师生们介绍电白区历史文化脉络、风土人情习俗、非遗文化传承等相关情况,希望同学们以年轻人的视角对博物馆布置等提出有关意见。在冼太夫人故里之行中,学校“双百行动”驻电白区服务队队长李树学老师介绍,茂名已经形成了以“唯用一好心”为历史标识。冼夫人一生致力于百越族的团结、岭南和珠江流域的民族联合、祖国南北的统一、岭南和海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等,被尊称为岭南“圣母”、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通过参观,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精神。

多元对话:共谋发展新篇

调研期间,实践团走进电白区小良镇,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师生共话“非遗进课堂”“文旅融合”等议题。小良镇党委副书记林学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孙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双百行动”驻电白区服务队副队长魏颖,白沙村委有关干部和三校师生约30人参加会议。

本次活动探讨校地合作,从聚民兴乡、特色农文旅、研学教育等多方面发力,落地文化赋能项目,并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为依托,见证校地协同实践,为镇域发展注入高校动能。近年来,小良镇闯出“文化赋能+文化铸魂”融合发展新路径,将高校力量深度融入基层发展,树立校地协同推动乡村振兴的标杆样板,为更多乡镇发展提供可借鉴的青春赋能模式。

此次三下乡活动搭建了校地合作桥梁,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化了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理解,团队指导老师张雯老师说:“我们将持续跟进电白贝雕产业发展,为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