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2016年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得主
对3位一等奖得主的采访,分别在我校的2所附属医院,他们与同事们紧张忙碌的白色身影,在科室跃动着。作为临床一线的工作者,医疗自然是3位老师的主要职责;然而,作为广州医科大学的教师,他们又承担着医学生课程的重要任务。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他们,脸上并没有淡漠死生的表情,一谈到医学和医学教育,反而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地分享体会。
早前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教务处、学校工会举办的2016年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第二临床学院的刘东洋老师、方丽婷老师与第三临床学院的燕翼老师分别斩获中文组和英文组的一等奖。常言道“教学相长”,这个经典甚至古老的说法,在事实上,那是一点一滴的精心实践才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3位老师又有什么秘诀和法宝呢?
幽默、鲜活、暖心俘获学生注意力
“同学们,即使你们日后不从事妇产科工作,在临床中碰到停经、腹痛、阴道流血、休克等症状,要记得输卵管妊娠的可能性,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多方面考虑疾病的可能性。”决赛中,刘东洋这段开场白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驱使其好奇心集中在课堂上。

刘东洋从开场白起便抓住了听众注意力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3位老师的共同追求,他们表示,师生的深入互动是个中秘诀。刘东洋2008年暨南大学硕士毕业,现在是附二院产科医生,她说:“我的课堂鼓励同学们随时提问。我会在上课伊始便把本课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特别关注,并且欢迎他们提问。”
如果把知识和技能仅仅固化在教科书上,老师照本宣科的话,学生多半会走神玩手机——因此,老师的感染力就特别重要的。刘东洋自言是“风趣幽默”型教师,有时更会将自己作为教学案例。“记得怀孕6个月的时候,有一次课正好讲到妊娠分期,我就让学生来观察我的妊娠阶段及具体是几个月”,刘东洋还跟学生分享了一次有趣“囧”况,她说:“准确观察很重要。有次坐公交,见到一位身材苗条但小腹微隆的女士,于是给她让座。事实上她并非孕妇,所以场面就有点尴尬了。”这样的“囧”事当然引起哄堂大笑,也成功占据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深思,“所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触目所见都可以用来训练医学观察力呢。”刘东洋笑说。

方丽婷指导患者进行手功能训练
方丽婷2014年从南方医科大学毕业,供职于附二院康复科,她给自己的定位是“鲜活趣味”型教师,喜欢用新鲜有趣的个案来导入知识点,“我曾向学生讲印度总理莫迪与英国的威廉王子握手这件趣闻:莫迪总理握手相当用力,使威廉王子手上留下明显的印痕,并且展示几张网络恶搞的图片,学生们都笑了。接着,我抛出问题:手部要具备怎样的功能和运作机制,才能使莫迪总理有这么‘精彩’的握手,引入相关手肌动学的讲解,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作为一名“90”后新锐教师,她很重视课堂的趣味:“我的课堂会采用一些热门话题或事件来引入授课的内容,而且有时会用到热门段子。当然,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实际上是为了占据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精神集中在课堂,知识也可以变得更有趣、更吸引人。”
担任留学生带教老师及其内科班主任的燕翼,今年刚从日本留学回国,是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博士后。他表示,上课一般采用TBL和PBL学习法,“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一般是由我提出问题,围绕某病种进行小组讨论。结合临床病例,我们讨论了很多新鲜又实在的问题。来自印度、尼泊尔的这批学生,在中学时代已是在小班教学,所以接受起来更快”。他说,“那天授课竞赛的决赛,2位留学生主动到比赛现场作为我的亲友团。比赛过程我对他们的提问,是没有预先给问题和答案的”。学生当时的回答不全面,燕翼作了补充,专家评委组组长在点评中对此表示赞许。燕翼认为,在问题导向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更投入、自主性更强,接受效果也更好。

学生常在课后主动找到燕翼讨论问题
燕翼是一位“耐心暖男”型教师。笔者到其工作的附三院心内科采访时,燕翼正与一位尼泊尔留学生谈考试的事情。“即使学生在其他科实习,他们也常利用课后时间过来找我讨论问题。内科的问题我尽力回答,有时也未必能给出全面的答案,最终往往是我们共同学习解决;另外,有时候会带他们观摩内科介入手术。学生与我的关系十分融洽,没什么距离,而更像是朋友。”燕翼笑称,“端午节那天,留学生邀我一起吃印度餐,一等奖的奖金就这样吃掉了。”他期望留学生们回国后都能通过执业考试,坚持从医、造福社会。
身边良师益友传授“干货”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整个临床和教学团队的帮助,获奖的背后其实有一班良师益友。
方丽婷坦言最难忘的一节课并非面对学生,而是在科室进行预讲,这是她第一次面对前辈们的讲课,“上台前十分紧张,但开始后便越来越自信,感觉挥洒自如”——这得益于前辈与同事的积极鼓励和帮助。“二院有很多优秀的老师,而且他们总是用心地指导我,像潘翠环老师、徐米清老师、朱美华老师以及科室的其他老师,他们传授给我很多‘干货’。”方丽婷说,“比如注重知识的整合、课堂的逻辑衔接;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提炼一些关键词用来串讲。”

尽管临床工作忙碌,刘东洋说同事们也时常交流教学心得
“一路走来,有很多老师给我教学的启发。比如张竞之老师,他的风格是斯文儒雅,给人一种深厚底蕴的大家风范;又比如史文静老师,她很注重角度的提炼,为知识点找到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当然,并不是要完全复制他们,而是很多优长值得我去借鉴学习。”刘东洋说。燕翼也说,内科教研室负责人陈晞明、梁波,教学科负责人周颖方给予自己很多的帮助,“在理念方面,前辈们提点了很多很多——关键是知识讲明白了、学生真正懂。老师努力讲,学生努力听,二者目标是一致的”。
临床与科研驱动高水平的教学师资
高水平大学建设,必然要求有高水平的师资,作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中流砥柱。3位青年教师认为理想中的高水平师资是怎样的呢?
刘东洋认为,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是桥梁,而不是偶像。”她说,“高水平教师必定是拥有深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因材施教。”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更新。刘东洋说:“医学教育需讲究与时俱进,教科书是相对滞后的,从备课开始便要留意新的医学资讯与新的临床指南。”方丽婷说:“在备课时,我往往用一周时间来看相关文献,这让我获取了很多新知识和间接经验,在临床也会更得心应手。”

方丽婷设计的康复辅具曾在比赛获奖
临床一线工作者更多的时间在于治疗和照顾患者,这也为教学提供了很多鲜活的素材和问题。“其实临床再忙,对教学也是很有好处的,二者是相互促进。”方丽婷说,“由于病量大,临床实践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和罕见病种。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便会跟前辈同事讨论,也会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锻炼自己和学生的发散思维。”
科研是教学的另一驱动力。燕翼刚从日本留学回国不久,此前他在大阪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学位,又在该校以及日本学术振兴会做博士后,他对教学与科研、临床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个人认为,高水平教师至少有2个特点:一是深厚的理论基本功。单纯的临床工作往往关注用药和体征,而基础理论能使我们把疾病看得更清晰通透,讲课也更透彻;二是做细做深的科研能力。比如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为什么会发生某种病?为什么有的患病、有的人不患病?科研做细做深了,能够在分子、基因等层面解答诸如此类的问题。”

燕翼认为科研能够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科研对学生的滋养源源不绝,“科研能够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其在更深刻的层面理解疾病。”燕翼认为,医科大学不仅培养医师,同时也培养科学家——引领学生的成长,教师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细致决定品质。”这位曾在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的青年教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