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师生依照两位教授的期望来治学和深耕!”在杜应秀梁希若基金成立27周年暨增资捐赠仪式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教授杜如虚动情地说。
杜应秀教授、梁希若教授是曾为广州医科大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知名学者,梁希若教授及家人于1998年向学校捐赠100万元,设立基金用以奖励广医优秀学子和资助有困难的学生。


杜应秀梁希若基金增资捐赠签约仪式
今年,两位教授的后人杜如虚院士及家人决定向广州医科大学“应秀希若奖学金”项目增资100万元,旨在助力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进一步弘扬杜应秀教授、梁希若教授身上体现的教育家精神和家国情怀,培育广医学子对医学的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仪式在番禺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11月7日,杜应秀梁希若基金成立27周年暨增资捐赠仪式在番禺校区举行。两位教授家属代表杜如虚、杜如实、杨晖、方壮霆、方静如,学校党委书记曾颖如、原副校长魏东海,学校有关部门、南山教育发展基金会、公共卫生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仪式。仪式由学校党委副书记陈晓辉主持。

学校党委副书记陈晓辉主持仪式

获奖学生代表黄惠珺发言
获奖学生代表、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预防医学专业的黄惠珺以“感恩”“担当”“传承”三个关键词来表达感激之情。她表示将永怀感恩,勇担重任,以杜应秀教授、梁希若教授为榜样,传承广医人精神、南山精神,在临床预防、科研创新等方面不断超越自我,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誓言。

教师代表蒋义国教授发言
教师代表、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蒋义国教授谈到杜应秀教授、梁希若教授对学院、团队及个人的深远影响。他表示,学院坚守的化学致癌研究方向,是杜老早年高瞻远瞩指明的发展方向,目前,学院的化学致癌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毒理学领域已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基金不仅奖励一批优秀学子,更鼓励师生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激励大家在学术道路上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基金会理事会原会长魏东海教授发言
原副校长、杜应秀梁希若基金会理事会原会长魏东海教授从基金设立之初便参与其中,亲历了它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全过程。
他回顾了基金会创立与运作的有关情况,介绍了受资助学子的成长简况,并对两位教授的家人以及学校表示感谢。他说,两位教授的精神,早已深深植根于家人心中,这份“薪火相传”的情谊,是基金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衷心希望基金继续秉持“传承精神、激励育人”的初心,在增资后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让两位教授的精神惠及更多广医人。希望广医师生以两位教授为榜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在医学教育、公共卫生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捐赠方代表杜如虚院士发言
杜如虚院士是杜、梁两位教授的儿子,其妻子杨晖女士为广医1976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校友。
杜如虚院士在发言中对学校和基金会运营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他简要介绍了杜应秀教授、梁希若教授的生平,回忆了父母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的点点滴滴。他提到,20世纪90年代初,杜应秀教授组织开展一个肺癌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量达到10万人,在经费有限、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殊为不易。他以这个故事勉励广医师生坚守初心、攻坚克难,并期望师生依照两位教授的期望来治学和深耕,传承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绽放青春光芒。

方壮霆校友发言
方壮霆教授与妻子杜如实女士,同为广医1978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校友,杜如实女士为杜、梁两位教授的女儿。方壮霆教授自广医毕业后赴美深造,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麻醉科主治医师,Jules Stein手术室副主任。
他在发言中深情回忆了在广医求学的难忘岁月,感念母校的培养与两位教授的指导。他以两位教授的教诲,鼓励年轻学子要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做到精益求精,并且要放眼世界,学习国际上最新的知识和最先进的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医疗工作中,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党委书记曾颖如讲话
学校党委书记曾颖如向长期以来鼎力支持学校事业发展和基金建设工作的杜应秀教授、梁希若教授的亲属以及来宾致以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她表示,两位教授并肩携手,以毕生心血诠释了医者的仁心与学者的风骨,共同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学术佳话,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诲人不倦的师者情怀、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早已融入广医人的精神血脉,成为激励广医学子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
她强调,学校将继续全力支持基金的建设发展,大力弘扬杜应秀、梁希若两位教授崇高的学术风范和道德情操,认真做好基金的评审与发放工作,切实惠及品学兼优、志向远大的学子;希望同学们传承赓续好两位教授崇高的精神品格,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杜如虚院士、杜如实校友为2025年度获奖学生颁奖

学校党委书记曾颖如为捐赠方代表颁发捐赠证书、纪念品

方壮霆校友向母校捐赠其参编的教材《米勒麻醉学》(Miller’s Anesthesia)第十版


仪式前,杜如实、方壮霆等校友和魏东海教授等到公共卫生学院、校史展览馆参观
杜应秀教授、梁希若教授简介
杜应秀教授(1925-1998),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杰出守望者。1948年毕业于中大医学院,长期执教于广州医学院,历任教研室主任及化学致癌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学校首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专家,也是广医首批“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他主持的教学项目《开辟第二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所领导的广州肺癌研究协作中心为肺癌防治做出重要贡献,多项成果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杜应秀教授的学术造诣享誉国际,受聘为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NCTR)卓越客座教授。他一生严谨治学、学识渊博,热爱医学教育事业,乐于提携后学,以“上医医国”的信念,书写了开拓与奉献的生命篇章。
梁希若教授(1928-2014),我国微生物与免疫学领域的开拓者。1951年毕业于中大医学院,与杜应秀教授结为伉俪,共同投身新中国医学事业。自1963年起,她担任广州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主任,执教三十余载,为学科建设倾注毕生心血,成绩卓著,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也是广医首批“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在科研上,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和满腔热情,日夜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艰苦条件下成功首创扁桃体制备转移因子,经验证具有较好防治效果,荣获1983年卫生部全国卫生科技成果甲级奖,并被央视等媒体广泛报道。在教学上,她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深受学生爱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1985年荣获“广东省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