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要闻

我校学子庄珍入选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编辑:梁凯涛 发表时间:2023-01-16 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

本网讯 近日,由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人民网、光明日报教育部、《大学生》杂志和中国大学生在线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结果揭晓,共遴选出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20名,我校2019级博士研究生庄珍入选其中,成为广东高校两名获奖者之一。

此前,2021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 推选展示活动评选出“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10名、“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70名。庄珍入选“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我校2018级本科生彭浩欣获入围奖。

28AA9

庄珍,2019级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师从我校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金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新发突发呼吸系统传染病致病机制。现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型博士后。

从疫情初期起,她积极投身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工作中,不顾危险,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里进行新冠病毒研究,日夜奋战在抗疫科研攻关的第一线,并与团队一起完成了多项重要研究。

博士在读期间,在Cel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ACS Nano等杂志发表一作SCI论文7篇(其中5篇单篇影响因子大于10分),并参与12篇高水平SCI论文的发表,影响因子累计257分;在申专利3项。曾获2020-2021学年度“广东省优秀学生”、2022届广州医科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2020年及2021年南山医学奖学金等荣誉。

春节“逆行”返穗,一头扎进P3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新冠病毒属于高风险病原微生物,实验人员必须具备P3实验操作资质和意外安全事故处理能力。

在回老家的高铁上,庄珍收到了回实验室参加抗疫工作的动员信息。身为党员的她,深知自己应该承担重任,她跟爸妈说,“现在疫情比较紧张,我需要回广州做一些和现在流行的肺炎病毒相关的实验,这些实验跟我平时做的也没什么不同,我会做好防护、照顾好自己,你们放心”。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庄珍毅然踏上了返穗之路。

抗疫期间,庄珍作为骨干参与到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样品处理和检测工作中,并在广州海关P3实验室有序地展开病毒分离、动物模型构建、机体免疫应答与调节、新型冠状病毒致病机制研究、抗新冠药物筛选、抗体筛选与疫苗研发与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进入P3实验室需要规范穿戴3层防护衣、佩戴N95口罩和呼吸机等。即便在冬天,实验过程中也会汗流浃背。实验结束后往往会腰痛,脸上会留下口罩明显的勒痕,手也会被汗水浸泡出深深的褶皱。这是庄珍进行抗疫科研攻关的日常。

庄珍(右)和同事在实验室

谈及抗疫期间的日常工作,庄珍记忆犹新,“白天打车到黄埔区P3实验室开展实验,晚上回到越秀校区的‘国重’参与处理临床样品、整理当天的实验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查阅文献、安排后续实验等,每天都是紧张且忙碌的”。

“以往去P3的路常常堵车,但那段时间广州格外安静,时常一路通畅。每天出去做实验也并不觉得害怕,心里只念着要去P3完成哪些实验,希望能得到好的结果。劳累和压力肯定是会有的,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抗疫期间,庄珍在实验室写下加油标语

庄珍和团队成员们不惧怕、不退缩,积极参与实验,致力于从“0”到“1”的科研攻关。自2020年1月初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研究以来,他们先后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从呼吸道样品中成功分离了第一株广州本地感染病例的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在患者粪便和尿液中发现存在感染性新冠病毒粒子,这提示病毒存在粪/呼吸传播的可能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写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考察报告》,粪便病毒核酸检测被写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成功构建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冠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首次鉴定出小鼠中SARS-CoV-2 T细胞表位,在小鼠中揭示人冠状病毒之间的交叉反应。还有相关研究成果为预防其他病原体的纳米颗粒蛋白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为理解新冠病毒的免疫逃避机制和发展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和干预提供新的线索;为新冠肺炎治疗提出靶向相分离的新型抑炎策略等。

赵金存教授亦师亦友亦亲人,教我做人做事做科研

庄珍于2016年加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2019年通过“3+3硕博连读”选拔。

“我们课题组学习氛围很好,每两周开一次组会,遇到难题可以随时交流。不管晚上几点离开实验楼,总有实验室还亮着灯。‘国重’每周都会举办学术交流会议,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我的导师赵金存教授亦师亦友亦亲人。入实验室后所学实验技能,皆由赵老师和师娘肇静娴教授亲自指导。每一次PPT和文章的修改,老师都极其用心,连语法甚至标点符号错误都一一指出。老师对科研的热爱,及其知识之渊博、工作之勤勉、治学之严谨,深深影响着我。”

“赵老师还亲传‘做人做事做科研’的处事原则,除专业知识更丰富、实验技能更精进、眼界更宽阔外,也养就了‘读书不肯为人忙’的态度。”

庄珍在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实验

提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她表示,呼吸系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系统,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连通,是人体进行气血交换的场所,同时也是呼吸系统传染病入侵人体的门户。“从欧洲中世纪的肺鼠疫,到近一个世纪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多次造成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和每年季节性流行,呼吸系统传染病给人类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

庄珍说,作为医学生,自己“一定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及未来随时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呼吸系统传染病持续威胁人类身体健康,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解析呼吸系统传染病的致病机制、明确机体免疫应答及调节机制,为临床诊治、疫苗研发等提供依据。”

感恩广医六年,为健康中国奋斗终生

转眼间,六年匆匆过去,想起学生时代美好的校园生活,庄珍十分怀念。“在番禺上课期间,是最轻松惬意的。喜欢在校园的任一个角落给美丽的校园拍几张照片,然后选出拍的最好看的做手机壁纸;喜欢晚上在校园里的小道上跑步,欣赏夜色中的校园;喜欢在没课的时候,约上三俩好友去图书馆泡着,静静地读读书看看文献。”

“在母校六年硕博求学时光,是我人生中重要且关键的六年”。庄珍笑道,“我很庆幸加入广医这个大家庭,也很感恩在广医的求学时光给我带来了进步、成长、友谊、幸福,以及在社会中独立的知识与力量。”

“其实我很感激自己有机会参与到抗疫工作之中,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在毕业典礼上,庄珍说自己博士三年“在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的一次次实验中摸爬滚打,终有成果、顺利毕业"。

“这段抗疫经历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科研成果与博士学位,更重要的是经此历练,我在技能、科研思维、心智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毕业当天,庄珍在番禺校区礼堂外

面对未来,她希望自己能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走得更长远。“我这个‘老广医人’继续留在了广医附一院做博后,主攻呼吸系统病毒感染与免疫的相关研究,未来还会继续跟大家一起学习工作。”

“我会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词,虽然不做临床医生,但我仍然会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刻苦钻研、不辞艰辛、助健康之完美,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延伸阅读

在2021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 推选展示活动中,我校2018级临床医学(南山班)专业的彭浩欣获“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

彭浩欣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广东省“攀登计划”科技创新培育计划重点项目资助,获直接科研经费10万元,以第一作者发表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SCI论文4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9.75分。多次于世界肺癌大会、欧洲肿瘤内科年会、欧洲肺癌大会作口头汇报和壁报展示。曾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省特等奖,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