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要闻

2022年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

编辑:杨绍滨 发表时间:2022-10-28 来源: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本网讯 10月27日下午,2022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该院大坦沙院区召开。

会议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心主任钟南山教授致辞

钟南山院士表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生物医药的临床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指要在临床体现出基础研究的作用,中心需在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化上做出成绩,“启下”是将转化成果,如药物、器械和指南等推广下沉,惠及百姓。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术委员会组长侯凡凡教授致辞

侯凡凡院士对钟院士及其团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团队在临床研究和创新临床防诊治方面取得的各项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她真诚希望委员们多提宝贵意见,大力支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中心副主任何建行教授主持会议

中心副主任郑劲平教授作中心总体建设工作汇报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梁文华教授介绍呼吸系统肿瘤诊疗进展

中心项目研究与随访部主任周玉民教授介绍慢阻肺诊疗进展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关伟杰教授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成果汇报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杨子峰教授介绍呼吸道传染病预警预测平台建设与应用情况

中心变态反应科主任、过敏性肺疾病学组PI李靖教授介绍哮喘及过敏性疾病诊疗进展

中心医疗大数据部主任简文华博士作呼吸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汇报

中心生物样本库管理部副主任罗文婷博士作样本库共建平台建设进展

侯凡凡院士主持研讨环节,与会人员各抒己见,对中心的定位、未来的方向给予了建议。

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瞿介明教授发言

瞿介明教授对优化项目伦理审批流程、样本自动化不同类型存储方式间的信息联接、完善信息类人才的绩效考评机制等方面提出设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康健教授发言

康健教授围绕成员单位伦理审批互认、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心刊物的国际影响力等进行分享。

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发言

支修益教授指出,中心要完善三级网络管理办法,密切学术交流,加强对临床、分中心、网络单位的指导,辐射带动其他临床研究中心,共同推动我国多学科建设事业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第三医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乔杰教授发言

乔杰院士充分肯定了中心前期在组织架构搭建、人才梯队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她指出,中心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方向应该是运用“中心-分中心-网络单位”结构,联合攻关不同的疾病领域并取得关键的突破性成果,让成果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白春学教授发言

白春学教授建议中心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口优势,进一步扩大我国医疗领域在国际层面的影响力及权威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申昆玲教授发言

申昆玲教授分享所属单位创立英文杂志的工作经验。

侯凡凡院士发言

侯凡凡院士充分肯定了呼吸健康大数据库的规模和应用成效,她强调,建立样本库、数据库要注重样本质量和动态更新,并根据临床研究需要不断地拓展创新,希望中心能够营造绿色安全数据库管理生态,并依托大数据库不断探索和完善共享机制、对外服务机制,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主任季统凯教授发言

季统凯教授分享了他在多地、多样本库运算,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创新搭档式工作机制等方面的思考。

钟南山院士在总结讲话中对专家们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他指出,科技领域的各行各业应加强协作,中心要善于联合行业内多方力量,锚定共同目标,整合资源、协同共进,加快实现科技共建共享共发展。他强调,实实在在惠及百姓才是有价值的创新,真正的创新不应该停留在论文阶段,而是实现全链条产业转化。今后中心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的大数据平台和生物样本资源库的建设,倡导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

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召开,线下出席会议的还有广医一院党委书记、呼吸道病毒与感染学组副组长黎毅敏教授,广医一院副院长、睡眠呼吸障碍专科主任张挪富教授,广医一院副院长高兴成教授,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荣昌教授,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时悦教授,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黄庆晖以及各临床治疗组主任和基础研究学组PI。线上与会的还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高占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