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要闻

“导师,这是我的‘出品’!”在广医读研究生是一种什么体验?

发布者:梁凯涛 编辑:梁凯涛 发表时间:2018-03-28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3月,广医。校园里,紫荆花开朵朵,粉色、紫色、白色……随风摇曳出春天的气息。万象更新的日子里,一切都迎来了新的开端。即将于今年毕业的研究生们,也正在整理他们的“出品”。

  基础学院2015级硕士生王蕾,正在认真地准备毕业论文。在这段忙碌而紧张的时间里,她也收获了一个好消息:

  “American society of gene & cell therapy”旗下的杂志Molecular Therapy发表了她的文章“miRNAs Targeting ICP4 and Delivered to Susceptible Cells in Exosomes Block HSV-1 Replication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该文共同第一作者是王蕾、陈晓庆,通讯作者是周国瑛教授。

  王蕾介绍说:“我跟随周国瑛教授做溶瘤病毒抗肿瘤作用研究和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靶向性的研究。这次的成果是利用miRNA 精准靶向 HSV-1病毒的早期关键蛋白,并设计让miRNA包装进入外泌体(exosome),纯化抽提的携带miRNA的外泌体进入受体细胞并成功显示其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该研究目前延伸至‘外泌体miRNA靶向治疗肿瘤’的阶段,研究成果在将来有望与‘肿瘤免疫治疗’研发的新药联合使用,协同抗癌。”


周国瑛教授(前排左)与王蕾(前排右)等文章作者在一起

  广医拥有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传道、受业、解惑,培养下一代科研工作者。周国瑛教授便是其中之一,她是广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深圳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科学从“严”中诞生

  在导师的培养下,广医的研究生锻炼了科研能力、收获了学术成果,这都离不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导师对课题的每一步都十分严格,在实验设计方面尤其突出,她一直强调的是课题设计是否符合科学逻辑?实验方案是否有效可行?实验的预期结果怎样解释科学设想?因此,这样严谨的反复思考为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数据合理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实验开展起来,凡是遇到了什么问题,老师都能够及时有效地帮我分析问题,启示解决思路。”2015级博士生刘永红说。

  刘永红的研究方向是天然免疫,以他为第一作者、周国瑛为通讯作者的两项研究成果于去年和今年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 Natl. Acad. Sci. USA)上发表。“正是在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我们才能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后续的每个实验中。整个团队勤奋而富有激情,总是在默契、融洽的氛围之中,大家能轻松自然地相处,认真专心地研究”。


周国瑛教授(左三)与刘永红(左二)等文章作者在一起

  从硕士生到博士生,易芳在广医度过了6年研究生时光。同为2015级的她,研究方向是慢性咳嗽和哮喘,师从我校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赖克方教授。


赖克方教授(前排中)与学生在一起

  以易芳为第一作者,赖克方教授为通讯作者的文章曾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Chest上发表。她谈到,跟随导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步步为营、抽丝剥茧”的经历。在每周一次的全课题组组会上,从文献汇报、总结到课题进展汇报,对于处在不同阶段的研究生有不同的锻炼,也提供了与导师沟通讨论的机会。“实验的设计经过组内成员集中开题,在充分讨论后再开展。实验开展后,导师经常询问进展、提醒总结数据,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比如,有时候临床研究受试者纳入困难、速度慢,导师帮忙与科室沟通,改变单一的纳入渠道。”每一步都离不开认真细致。

  “导师对科研严谨、求实钻研的态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班是常态,一直都在工作,老师以身作则给我们树起了榜样。”易芳说,自己第一次撰写论文,从大问题到小细节,老师会逐字逐句地修改、反复地审阅。我积累起经验以后,导师则会对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引导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改,“老师经常强调,论文写作和科研实践一样,必须科学、严谨,每句话都不应该是‘你觉得、应该是怎样’,而都应有证据支持、有出处,实验结果存在疑问都应该有合理的解释”。

  实验室是这样的一个“家”

  科学是严谨的,而科研团队是有温度的。广医研究生“大家庭”由一个个课题组、实验室“小家”组成,导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使这个家不断壮大。

  刘永红连续两年都取得好成果,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验遇到困难和瓶颈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积极地解决问题”。他提到一次经历,有一个课题需要构建十来株突变病毒,实验一开始比较顺利,可是到了验证的时候,却发现很多拿到的病毒质粒都没有突变成功。其后发现,是因为自己想当然地省去了一个“应该没问题”的中间检测步骤,这导致了失误。当时,刘永红的心情非常懊恼,因为这预示着之前的所有时间和心血可能会白费。

  当他怀着惶恐的心情,把这个结果告诉导师时,她的回复却让刘永红十分意外。

  “恭喜你,这就是实验,希望你能真正有所收获。”导师这样回复。一番开导后,她又认真地帮刘永红分析问题并最终确定解决方案。

  “在导师的带领下,实验室学术氛围很浓。实验室的小伙伴一起吃饭时,饭桌上讨论课题、实验是常有的事。” 王蕾道出了学习“秘籍”:“小伙伴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讨论实验的设计、实验技术上的小问题等等,每个人也都非常乐于帮助别人。大家平时可以嘻哈打闹,也会为了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我们在一起的感觉更像是亲人,大家都把实验室当作自己的家。”

  易芳说导师给自己很多成长的机会,除了学习方面,老师也让她积极地参加一些学生管理工作,在这方面,他给予的信任使她更加勇敢地去接受不同的挑战。“老师更像自己的家人、长辈:外出参加会议时,会关心我的出行安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鼓励和帮助;对于未来,他也会与我们交流将来发展的问题,尽力提供帮助。”

  要充就充“交流电”

  在广医读研,实验室里,是埋头苦干的忙碌场景;实验室外,则有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扩充视野,在交流之中为自己学习充电。


易芳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在导师的指导下,易芳积极撰写论文并向本研究方向的学术会议投稿。博士生学习期间,她参加了CHEST World Congress 2016、The 2nd Internationl Cough Conference、第十八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第九届中国咳嗽论坛暨第十届全国慢性咳嗽与疑难少见病学习班、第十届中国咳嗽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慢性咳嗽与疑难少见病学习班等,并在一些重要会议上进行英文或中文发言。


赖克方教授与学生一起参加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大咖云集,是重要的学习与交流机会。通过投稿和参会,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总结自己的工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进。”易芳如是说。

  学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积累于一点一滴。王蕾说:“从我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开始,组会和一周一次的文献分享都要用英语汇报——这是雷打不动的传统。组会上,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不仅是在科学问题和实验设计的逻辑性上,更是在陈述汇报问题的方法上。她经常说,除了要教会我们做科研,更要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逻辑、会演讲的人。”

  刘永红说,导师非常注重专业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阅读专业书籍外,还会经常在具体实验中讲解原理和传授技巧。在汇报上,一开始,大家会担心自己英语口语表达得不好,但老师总是耐心指导和鼓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文献阅读的能力,更是增强了我们在各种学术活动中的交流能力,为今后的学术生涯打下基础”。

  “导师的团队与外面的交流合作是很频繁的,除了一些重要会议外,我们还经常得到一流科学家的单独指导,比如著名病毒学家罗兹曼院士每年都会多次来我们实验室指导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去年,我们团队举办了一场由国际院士科学家参与的会议,团队各课题组的研究人员都参加了汇报和交流。针对每个人的课题进展和出现的问题,院士们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更好地推动了我们课题的进展。”刘永红说。

  我校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丰富,除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莅校开设讲座,还每年举办研究生学术竞赛,为博硕士生打造一个展示学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舞台。今年4月,我校将举办学术科普大赛,广医研究生将与其他四所高校的研究生同场交流与比拼。此外,我校也根据国家和学校相关政策,为学子提供各类奖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