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在线讯 联合国设立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推动社会成员参与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养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列举出读书的“三让”好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更加强化“全民阅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
在第2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倡导知行合一的读书态度,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风尚,学校记者站在番禺校区开展了学生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并采访教师和学生,倾听他们对阅读价值的看法。

晨读:吸取智慧 只争朝夕
书香校园:亟待全校师生共建
调查问卷显示,我校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一小时以下的占调查总数41.73%,63.78%被调查者每学期读书不足3本。此前的一份全球读书情况调查也显示中国人年平均阅读量仅为3-4本,明显低于日韩和欧洲等地。阅读时间和阅读数量是衡量阅读情况的最基本指标,由此可见,我校学生的阅读现状亟待重视。
调查显示,55.91%的同学认为校园里读书氛围一般,建设书香社会、书香校园,鼓励全民阅读,可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每个人都更加积极地阅读对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和个人素质都会很有帮助。”卫生管理学院的彭洁明老师说道。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南山学院2012级的刘晗同学也结合自己个人经验谈到:“从能力上来说,义务教育给了大家在起点平等的知识。此后的差别和专业性的增强,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后续积累,读书便是这种积累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对于快餐阅读与精细阅读突的问题,解剖教研室主任洪乐鹏直言:“我们需要将快餐阅读和精读两者相结合起来,既利用快餐阅读大量扑捉信息,又借助精读提高自我修养。”
我校图书馆馆长尹梅也表示在读书日期间,图书馆将围绕“书香社会”的理念举办一系列活动,图书馆会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面向全校提供更优质的图书服务。在世界读书日期间,图书馆筹划一系列活动,包括话剧表演、英语口说大赛、外文数据库利用的相关讲座以及“超星移动图书馆”客户端的推广等等。而在本月16日,由校团委主办、卫管学院承办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五届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中华经典诵读”知识竞赛也在番禺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在书香校园建设的推动和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下,我校的书香气息将会更加深厚,更加浓郁。
从玉帛到电子: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阅读的初心
书籍的类型多种多样,喜爱读书的广医师生们涉猎的范围也各有不同。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来,文学类书籍最受欢迎,占调查总数的71.65%,其次是杂志报刊和专业用书,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4.88%和33.07%。
卫管学院的彭洁明老师的阅读不仅局限于自己专业的书籍,还在闲暇时间看一些人文社科类书籍,如金融类、政治类等书籍。她表示:“身在医科大学,最近对生物类书籍也拥有浓厚的兴趣,近期会去涉猎那方面的书籍。”
读书的时候,因为赶上文革,所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的李晓滨教授没有很多阅读经典的机会。改革开放后,他分外珍惜阅读的机会。李教授阅读面较广,比较喜欢现实类作品,因为这一类作品有助于思考生活、思考未来。
时代更迭,科技的发展也带动了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如今的电子阅读方便又省钱,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阅读方式。本次接受调查的同学中超过半数表示他们会通过购买和网上浏览或下载的途径进行阅读。在全国范围内,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
今年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也首次将微信阅读纳入调查范围,微信阅读作为近年来新生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成年人通过手机进行过微信阅读,而每天微信阅读时间达40.98分钟,阅读内容主要涉及新闻、朋友圈中分享的文章、公众订阅号发布的文章,所占比例分别为72.9%、67.1%和20.9%。

我校全新上线的移动图书馆
解剖学教研室的洪乐鹏教授就比较推崇电子书,他平时会利用零散的时间看一些电子文章,这帮助他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他认为如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必须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在互联网上阅读,我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信息,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仍有一部分老师和同学更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并认为纸质书能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药学2012级的冯艺帆认为,电子书虽然是一种潮流而且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读,但是容易使人成为“低头族”,而且长时间对视力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南山学院2012级的刘晗也表示还是更喜欢纸质书籍,“在闲暇的时候翻过书页的声音最能让我感到静谧”。
卫管学院的彭洁明老师对便携式阅读设备与电子书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这些不过是阅读媒介的变更。从古时候的玉帛竹简,到传统的线装纸质,再到如今的电子设备,都是载体的变化而已。而其实质是不变的。倒不如说,这些改进,都是为了方便人类阅读而作出的。古时候的书籍,玉帛与竹简,是只有贵族与士人以上才可以阅读的,一般人根本读不起书,到宋代的活字印刷术普及,让一般民众可以享受到阅读。而现在的改进亦如是,我本人也入手了一个电子阅读器,还是挺有意思的。毕竟书籍的内容与实质,是不会因为媒介的变更而变更的。”
知行合一:专业与人文共济 阅读与实践相融
杜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博览群书、领悟透彻,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正是有了知识的积累,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业书籍:夯实科研创新的基础
第二临床学院的朱炜嘉同学指出,专业书籍让他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而课外书则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牢固的专业知识加上丰富的课外阅读经验,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正是其科研项目受到肯定的原因。
药学2012级的冯艺帆同学也认为,科研创新的能力是基于大量的阅读,查找文献资料和研究学术期刊而来的。在谈到大量的快速式阅读是否是一种有用的读书途径时,他说到:“大量阅读文献和学术论文是科研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好像你跳进一个湖里,上岸后肯定也会带走几斤湖水一样,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他也认为阅读会带来新的思考、新的问题,使得他们不断通过科研去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在科研中,他们不仅收获了合作的快乐和做实验的经验,更学会了快速查阅的技巧和加快了理解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理论知识学习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对于医学生而言,知行合一,方能拥有仁心仁术。
医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他们往往埋头于专业教科书和实验室中,其实,人文知识的熏陶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既囊括复杂的科学,又蕴含人文关怀的伦理,因此,把人文理论与医学实践相统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人文书籍:培养仁心与仁术
解剖学教研室洪乐鹏教授认为:“从事医疗行业归根结底是跟人打交道,所以在为人方面,要学会关系体谅他人;在专业方面,书本上的知识不得到运用则永远是书本上的,无法用切身体会。现在实行‘5+3’模式,就是要求医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在学会理论的知识后更多地去注重实践。广医人要学会创新,运用书中的知识作为基础,跳出书内容的范围进行创新。”
用人文阅读陶冶情操,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阅读广泛且深入,知识面宽广的同时注重认知上的深刻并用以指导实践,突出书籍影响力。

知行合一:广医人在救死扶伤中发扬人文关怀
对于“知行合一”,彭洁明老师也作出了她自己的诠释:“读书有所积累,才能够厚积而薄发,到时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要用心知、自然行。所谓用心读书,便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的想法。”读好书可以提升素养和气质,改变一个人的谈吐和精神世界。通过读书,会接触不同的世界和人物,体会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认知,于自身来说是一种完善自我,追求新状态的过程。专业书籍的阅读与实践相结合,是自身专业技巧提升,更为创新和探索奠定基石;人文书籍的阅读与实践相结合,更能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与医者仁心。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不止读书日
不管是小时候听着妈妈讲睡前故事,还是长大后阅读感兴趣的课外书,都是一段段奇妙的旅程。说起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回忆和心得感受。
本次调查中,有同学觉得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困惑是“不知道读什么书”和“觉得读完后没有想要的收获”。在访谈中,一些老师和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推荐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刘晗同学认为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读书给自己的影响一直都是正面的。虽然有时感觉连看专业书的时间都不够,但是还是会抽时间去看课外书,因为“当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到疲倦了,去看看别人的生活,有的幽默、有的辛酸、有的感人,暂时抽离紧张,其实对学习是很有用的”。
广州市三好学生苏敏华也分享了自己关于读书的美好回忆:“高三学习很忙,我在中午午睡前抽出点时间看了三毛的很多作品。觉得很庆幸的是,在她的作品里面找到了非常多的共鸣,当时就觉得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寄托。她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就这样,她的文学作品陪伴了我的高三。”
李晓滨教授建议同学们多选一些古典文学的选修课,在社团里组织一些读书活动,在阅读的快乐中收获智慧。此外,李教授向我们推荐了罗曼罗兰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以贝多芬为原型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音乐世家的少年在父亲的压力下被迫学习音乐的故事,史诗般呈现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李教授已读过多次,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感悟,对人性、世界、古典音乐的了解一步步加深。
彭洁明老师推荐我们阅读龙应台的《目送》,柴静的《看见》,还有李安执导,扬•马特尔所著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原著小说,她表示,这些作品可充实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丰富精神世界。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通过阅读,我们能博古通今,将视野放得更远;通过阅读,我们能了解自我,与心灵真诚对话。
作为广医学子,我们应该站得高望得远。我们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为了知识、智慧、创新,为了更崭新的自己而去亲近书本,认真感受每一个灵魂思维涌动带来的思想浪花。读书好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书读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创新也就越接近。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不止读书日,让我们携书香前行、携书香创新。
专题策划:党委宣传部
专题采写、摄影:学校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