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奋斗者 正青春 >> 正文

医学“侦察兵”,检验人为生命而冲!

    编辑:梁凯涛     发表时间:2022-06-25    来源:学生工作处 招生办      浏览次数:

陈文萍和吴娉芸来自广医的国家级一流专业——医学检验技术。陈文萍是中共党员,曾荣获国家奖学金、第五届全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生形态学大赛一等奖、广州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等荣誉,已保研中山大学医学检验技术基础医学方向。吴娉芸获得第五届全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生形态学大赛二等奖,现保研至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诊断方向。

医学检验技术毕业生陈文萍

医学检验技术毕业生吴娉芸

小依:为什么选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陈文萍:一开始的想法比较简单,觉得医学检验技术比较有趣,可以解读检验结果,并且知道结果是通过什么原理和方法得出的。

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老师们常常教导我们,数据结果的背后是生命,不能当一个仅仅是会做实验的“工具人”,要学会联系临床,与临床沟通,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给予临床医生更好的帮助,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在抗疫期间,我看到老师们不畏艰险,主动到一线担当防疫“侦察兵”,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以及我在广医的学习经历,使我对这个专业充满深深的认同感。

我对检验专业是越学越爱,所以,我决定进一步读研深造,增强本领,争取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吴娉芸:经过四年对检验的学习,逐渐热爱这个行业,同时很期待以后在医院检验科工作,因此选择临床检验诊断方向继续深造。

小依:本科期间,你参加了各种比赛和科研项目,并且曾在学生组织任职,你认为大学生涯的学生工作、比赛、研究等各个方面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陈文萍:我曾参与学院学术部的工作,部门经常举办学术活动,管理学院的学生科研立项等。作为工作人员,我比较了解学术比赛、科研项目的具体情况。

一方面,凭借这个优势,我会更积极主动地寻找指导老师、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同时带动身边同学参加这些活动。另一方面,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同学们的需求和工作的亮点与不足,促进我扬长避短,把工作做得更好。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各方面都可相互促进。

小依:你在大学做了什么科研项目?

吴娉芸:大三期间,在同门师姐的介绍下,我参与了“四氧化三铁纳米酶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效应”这个项目。当时正在上微生物相关课程,了解到鲍曼不动杆菌所引起的感染率较高,并且在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下,鲍曼不动杆菌对许多抗生素耐药。因此,该项目研究新型纳米酶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作用,有望为该细菌的耐药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吴娉芸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

陈文萍:我在大学参与做的科研项目有《钼酸盐结合蛋白 ModA 介导尿路感染奇异变形杆菌群集迁移能力的机制研究》省级攀登计划项目(第三负责人)和《隐球菌脑膜炎Mfsd2a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校级立项科研项目(第一负责人)。

小依:在科研当中,你学会了什么?

吴娉芸:在这个研究中,我具体负责是做相关纳米酶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效应,利用ROS试验以及生物膜抑制实验,反映该菌生长情况。我从中学到了这两个相关实验的基本原理以及荧光显微镜的操作办法。

陈文萍:学院为本科生提供了实验平台和资源开展科技创新,作为第一负责人的项目中,我负责了文献查询、标书撰写、立项答辩以及一些实验操作。我从中学习了一些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比如细胞培养、Western blot、Elisa等;学会了生物安全柜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细胞培养箱、酶标仪等仪器的使用,逐步提升了无菌操作、生物安全意识,掌握了文献阅读与总结的方法等。

努力的付出也收获了成果,我参与的课题组在《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odA基因对奇异变形杆菌群集迁移运动和侵袭尿路上皮细胞的影响》的文章。文章阐述了modA基因表达差异会对奇异变形杆菌群集迁移运动和入侵尿路上皮细胞的能力产生影响,为阐明modA基因在奇异变形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进一步探明奇异变形杆菌引发尿路感染的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陈文萍在广医二院实习时留影

小依:陈文萍、吴娉芸分别获得第五届全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生形态学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你们从中学到什么知识、技能?

陈文萍:备赛过程进行了大量训练,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获奖是意外惊喜。形态学的基本功是从看的每一张形态片中积累总结而来的,在赛前训练过程中,我每天阅览大量的形态片,一点点积累经验。

从一开始连正常的单核细胞都认不出来,到后来能轻松辨认出细胞的异常之处,并且举一反三,获奖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现在能比较准确地辨认血象、骨髓象,以及脑脊液、胸腹水等其他体液或分泌物中的细胞、寄生虫或细菌等,同时注意如何将这些形态学的特征与疾病相关联,辅助临床进行疾病的诊断。

吴娉芸:参加比赛拓宽了自己对有关学科的理解,对不同体液中细胞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吴娉芸参加第五届全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生形态学大赛并获得二等奖

小依:在广医学习的时光,你遇到什么样的良师益友?

吴娉芸:邓小燕老师教授我们形态学课程,让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广医二院的林梅双老师在线上对我们整体的形态大纲进行辅导以及查漏补缺和测验。

实习期间,广医一院的魏小平老师指导我参加形态大赛、案例大赛,此外,也指导了我本科论文。对我而言,最大的帮助是心态上的辅导。在每次比赛压力较大的时候,魏老师会开导我,并且让我明白到备赛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相比获奖,学到本领才是目的。在老师的开导下,我逐渐放松心态并在比赛中正常发挥。

陈文萍: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广医二院检验科的孙卫民老师,于我而言,他亦师亦友。有一次他在给我指导时,还特别跟我谈到,往后发表论文时也可能会遇到一些类似的问题,他提醒我要注意什么和怎么解决,并且鼓励我在读研之前,要主动提前学习一些必备技能,比如作图软件应用等。

孙老师对我说:“在求学之路上,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大的内心,最重要的是对新知识保持热情的态度和渴求的精神。”老师给了我许多指导和鼓励,我将铭记教诲,这是我漫漫求学路上的宝贵力量。

小依:陈文萍曾担任广州市少年宫志愿者,你做了哪些服务工作?

陈文萍:我在广州市少年宫担任特殊儿童陪读志愿者。当时遇到过一些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童,他们大概五六岁,父母每周陪着过来上课。在课堂上,少年宫的老师会布置一些手工作业,有一个小女孩常常自己躲在一边,不参与也不说话,大概是因为第一次见我太陌生而不适应。我慢慢尝试与她交流,引起她的注意,跟她熟悉之后,她又变得很开朗活泼,主动和我一起参与手工制作。

作为医学生,我们可向朋友更多地宣讲关于这类疾病的知识,邀请朋友参与这些志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怀他们。

陈文萍参加寒假招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