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医疗界,一谈起癫痫,必定绕不开的人物就是廖卫平。
癫痫,俗称“羊癫风”,是出了名的难医顽疾。多年来,作为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神经致病基因与离子通道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病学学科带头人,廖卫平甘坐科研“冷板凳”,致力于癫痫的分子分型及精准诊治,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基因致病潜力的评估方法和指南,发现了人类癫痫致病新基因,使精准治疗获得新突破。
作为一名老师,廖卫平毫无保留地向年轻医生传授临床经验,与学生认真核对研究中的每一组数据。他培养的研究生和进修生已超过500人,成为华南地区癫痫诊疗和科研辐射力最强的团队。9月10日是教师节,南方+客户端邀请了廖卫平的3位博士学生——梁骁誉、罗胜和何明峰,一起来聊聊他们眼中的“廖老师”。

抗癫痫名医
我国约有1000万癫痫患者,癫痫患病率约为5‰。癫痫病因复杂,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更有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因延误治疗时机或治疗不规范,致使病情加重。
1983年,廖卫平大学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目睹了癫痫患者发病时的痛苦情形,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攻克癫痫诊疗难题。当时我国在癫痫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癫痫发作类型的诊断和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手段也十分有限,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廖卫平远赴日本进修学习,学成后不顾对方极力挽留,毅然回国。

“国家最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回国后,廖卫平率先创立了华南地区首家癫痫中心,开启了癫痫病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为了提高癫痫的诊断水平,他在中国抗癫痫协会大力倡导脑电图专业水平的规范化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对癫痫规范化诊疗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特色的诊疗之路。
廖卫平的专家号十分“热”,但他几乎不拒绝加号,总是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避免患者因挂不上号而耽误诊治。“我们医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解决患者的疾苦,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把每个病人的诊疗做到极致。”廖卫平时常这样告诫学生。为了使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治疗,他甚至主动承担部分贫穷患者的医疗费,减轻其家庭负担。
癫痫作为难治性疾病,有时也会面临患者和家属的不解和质疑,每一次遇到类似情况,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解释:“人类和癫痫病的战斗是一场持久战,不仅需要医生的付出和投入,还需要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我们都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他还会对每个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审核,确定患者病因的突变,并且根据基因报告结果提出临床用药、治疗选择、预后评估的意见。
“不造假”导师
面对人类基因致病性的未知领域,廖卫平带领团队深入研究,逐一解码,在实验室里与浩如烟海的科研数据相伴,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日夜,终于逐渐掌握了癫痫致病基因研究领域的“密码”,啃下了行业长期未有突破的“硬骨头”。
1998年,他首次提出了“基因致病潜力”概念及其评估方法和指南,建立了基因致病潜力的数据库,联合国内外研究者相继成功发现了10个新的人类致病基因和27个新的癫痫致病基因,填补了国际上通用的ACMG方法在寻找致病基因方面的不足,被评为“癫痫遗传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廖卫平的科研转化帮助了很多癫痫患者。曾经有一名13岁的患者,在5岁的时候就被诊断为癫痫,但治疗效果一直不好,病情反复发作。这名小患者的家长带她辗转求医,最终来到了廖卫平的门诊。廖卫平首先让小患者停服之前的用药,并对她进行了基因分型检测,随即对治疗进行了改进,她的病情终于得以控制。

对于疾病未知领域的研究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常会遭遇困难和挑战,学生罗胜说:“廖老师常对我们说‘一生做一件大事’,在他心目中这件大事就是对癫痫病的研究,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目前还是博士在读的罗胜,科研成果论文已经发表在医学遗传学国际知名期刊上。
“科研实验,阴性结果可以有,但弄虚作假绝对不可有,求真是科研最基本的底线。”这是廖卫平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对每一位学生的要求。
铁人三项运动员
每天清晨6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安静的家属区里都会闪过一个运动的身影。
“廖老师参加过铁人三项比赛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名次,他几乎每天都锻炼。”学生梁骁誉揭开了这位抗癫痫名医的另外一面。尽管每天的日程安排很紧张,但是跑步锻炼是廖卫平雷打不动的好习惯。
“初见廖老师,觉得他总是步履矫健、精力充沛,在工作中保持思维活跃,总能启发我们打开新思路、发现新路径。”梁骁誉说,后来才知道原来廖卫平是实至名归的“运动健将”,他热爱滑雪、游泳、骑马、网球、跑步等多项运动。

廖卫平是名副其实的“铁人”,在工作中时刻保持着年轻的状态。在他看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培养良好的生活爱好和习惯,才能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持续“充电”。
廖卫平的诊室,是给予癫痫患者希望的避难所,也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学生何明峰说,他会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接诊病人、采集病史,即便在快节奏的门诊环境中,廖老师也能敏锐地发现我们的细节问题,并亲自示范如何准确地抓住病情要点。
事实上,廖卫平还有更多来自基层的学生。21年来,在廖卫平的倡导下,由国际抗癫痫联盟亚太学术委员会和中国抗癫痫协会联合主办的基层培训班已成为了基层医生学习新技术的不二选择。不少边远地区的医生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癫痫治疗的尖端知识与实践经验,迄今已有超过4000名医疗专业人员从中受益,对推动我国基层地区癫痫诊疗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媒体链接:
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409/09/c9726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