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医 >> 正文

【广州日报新花城】缅怀无言良师,广州医科大学举办遗体捐献者纪念活动

    编辑:杨绍滨     发表时间:2025-04-06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浏览次数:

“年年陌上春草绿,岁岁清明思故人。”清明时节,广州医科大学团委联合基础医学院共同开展以“生命升华传医理,大爱无疆泽后人”为主题的遗体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深切缅怀所有无言良师。

清明时节师生缅怀遗体捐献者

广州医科大学师生代表同捐献者家属分别前往天河区中华永久墓园广州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黄埔区福山公墓博爱广场参加缅怀遗体捐献者纪念活动,共同追思为医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遗体捐献者。

参加纪念活动的学生表示:“在这清风拂面的清明节,我们以青山作笺、碧水为墨,将永恒的追思写入春日的诗行。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我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铭记白袍誓言的初心,更要践行对生命科学的求索。誓以毕生践行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让大体老师奉献的星光,永远辉映在人类医学发展的璀璨星河。”

无言的身教散发无限的光亮

“当我沉默着离开的时候,我的身躯将成为叩响真理之门的钥匙。”一位捐献者留下的遗言,在广州医科大学解剖楼的无影灯下“久久回响”。

近日,在《人体解剖学》课程开课前,基础医学专业师生们手握雏菊、静默肃立,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那些让生命发出最后一束光的“无言恩师”。

清明时节,雨润新绿。人体解剖楼新增了一块特别的留言墙。医学生们以笔为媒,纷纷写下对大体老师的敬仰与感激之情:

“第一次握手术刀时手在抖,但想到大体老师曾是一位母亲、一位教师,敬畏便化作了力量。”

“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在神经血管间探索时,我仿佛能听见他们未说完的故事。”

……

这些文字,是跨越生死的对话,也是医者仁心代代传承的温暖印记。

近年来,在遗体捐献公益事业中涌现出一些夫妻两人乃至整个家庭成员选择登记捐献的感人故事。

广州医科大学遗体捐献站的捐献者肖耀书先生就以大爱精神感动身边的亲朋好友,让这份无私大爱得到延续。十年前,市民肖天庆的父亲肖耀书因病卧床一年多后离世,遗体无偿捐献给广州医科大学,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事业。

肖天庆和妻子程群莉还记得,老人生前多次表示:“以后我走了,不要搞这么多仪式。你们去帮我了解一下遗体捐献的事,如果可以,就去办手续吧!”肖天庆夫妇为老人办妥了相关捐献手续,回来告诉病榻上的老人。

“行,那我就走得放心了!”肖耀书说。

如今,肖天庆本人和母亲、妻子三人也已在广医遗体捐献站登记成为志愿捐献遗体志愿者。

“这几年,我们夫妻每年都参加市红十字会举行的缅怀活动,越来越觉得这件事十分有意义。”程群莉说,她和丈夫决定身后捐献遗体这件事,身边的朋友都已经知道,她也曾带朋友一起参加集体缅怀活动仪式,希望带动更多人了解遗体捐献公益事业,通过身体力行让更多的市民加入志愿捐献遗体及宣传遗体捐献的行列。

生命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 “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重量

在教学实践中,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探索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人文浸润”的创新路径。解剖学课程将实体标本与全息三维解剖系统、数字人教学平台等在线教学资源深度融合,构建了“虚实结合”的教学互补模式。

然而,尽管虚拟仿真技术再强大,也只能是医学研究的“助攻”,实体标本作为真实可触的教学载体依然是医学教育的主体。

为深化生命教育,广州医科大学连续7年举办解剖学绘图大赛。参赛者需在精确呈现解剖结构的基础上,融入对生命伦理的思辨,将冰冷的解剖学名词转化为充满温度的艺术叙事。一位参赛的同学说道:“在绘制心脏冠状动脉时,我仿佛能听见大体老师的心跳。这种跨越生死的艺术对话,让我真正理解了 ‘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重量。”

更深远的教育,发生在课堂之外。

近年来,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和志愿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联合玉烛遗体捐献志愿者协会通过一系列科普活动将生命教育向公共空间延伸,把大体老师的故事传播到社会。在一次举办的社区讲座中,有居民听了捐献者家属的讲述后感慨道:“以前觉得遗体捐献阴森可怕,现在才懂这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