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医 >> 正文

【人民日报】​EIT 技术绘制“肺功能地图”,有望开启慢病精准筛查新时代

    编辑:杨绍滨     发表时间:2025-03-06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最近,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在肺功能早期筛查中的新进展。研究发现,EIT 能够识别传统肺功能检测(如肺量计)未能发现的早期肺部异常,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RDs)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的可能。

该研究由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双聘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兼职教授招展奇团队领衔,联合国内外多家知名医疗机构共同完成。

什么是EIT?招展奇将之比喻为“医学影像的动态摄像机”。“传统的 CT 或 MRI 更像是拍照片,而 EIT 则像是在拍摄高帧率的医学视频。”他解释道,EIT 通过在胸腔周围贴附电极,并注入微弱的电流来测量阻抗变化,从而实时监测肺部气体交换和血流情况。这种技术不仅无创、无辐射、可实时监测,而且能够用于床旁监测,特别适用于 ICU 和新生儿监护等场景。

相比于传统影像技术(如 CT、MRI),EIT 的优势在于其动态成像能力和便携性,但其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可用于观察肺部的功能性变化,作为CT 或 MRI的有力补充,填补临床诊断中的“盲区”。

图为临床医生比对患者EIT(功能成像)和CT(结构成像)数据,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进展

此次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中,招展奇团队通过对大量健康受试者进行 EIT 监测,发现该技术能够识别出肺功能检测正常但实际存在异常的个体,发现潜在的肺部功能异常,为患者提供及时干预的机会。“EIT 可以作为大规模筛查工具,特别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哮喘等慢病管理中发挥作用。”

当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管理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相比于十年前 EIT 技术刚引入中国时的“探索期”,今天 EIT 的发展已进入“临床应用加速期”。“我们联合国内多家顶尖医疗机构,已撰写 EIT 肺功能检测的操作规范;目前正在联合设备制造商和医疗科研机构,共同编写相关行业和国家标准,希望推动这一技术的普及。”招展奇介绍。

特别是EIT 与 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结合,将成为未来突破的关键。招展奇表示,目前,EIT 的数据判读仍然依赖于有经验的医生,而 AI 可以帮助医生更高效地分析数据,提高诊断准确性。

与此同时,在北京协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等单位推动下,EIT 设备的国产化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品牌的技术垄断,在微型化、便携化和可穿戴技术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

媒体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8418583-50000612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