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医 >> 正文

【学习强国】使命驱动、创新为核,广州医科大学南山班打造IMH人才培养新模式

    编辑:杨绍滨     发表时间:2025-03-18    来源:学习强国      浏览次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广州医科大学老校长钟南山院士提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IMH的素养——Innovation(创新),Sense of Mission(使命), Humanity(人文)。”作为南山班班主任,在每年的开班仪式上,他都会如此寄语新进入南山班的同学们。

广州医科大学以“为国家培养具有IMH素养的、未来能解决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为使命,依托国家首批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教育改革试点高校、广东省“南山学院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等项目,通过以PBL为核心的课程全面融合、运用大学科大平台大导师大项目的资源等举措,培养了一批集临床医生与优秀科学家素质于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

2024年毕业的40名南山班学子收获了全员读研的成果,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22篇SCI论文,主持6项国家级、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5人次、校级90次,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2次,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南山班学术能力的肯定,更是南山班学子IMH素养的全面展现。

使命感引领

培养具有责任担当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实现健康中国梦,需要一大批立足中国、扎根行业、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医学教育发展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培养能够解决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钟南山院士认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个人的兴趣自由探索产生的创新成果,另外一种是根据国家的迫切需求,在使命感的感召下培养出兴趣,钻研和创新的精神和素质。

创新不仅需要兴趣,更重要的是家国情怀使命感的驱动。使命就是“要我做”,从使命中培养兴趣和热爱,在实践中转化为追求,从而变成“我要做”。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培养人才尤需注重这一教育引导的过程,即在国家特定的使命感召下,投身于“卡脖子”的项目、国家最急需解决的项目。使命感与个人兴趣相融合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核心动力,要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将自身兴趣能力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在钟南山院士看来,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教育。核心在于创新,科学的发明或发现要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科学素质教育的动力是使命感与兴趣的结合;科学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重点则是协作精神。

根据钟南山院士提出的IMH理念,广州医科大学致力于打造基于IMH理念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教育部批准开设统筹实验班“南山班”;2015年,以PBL为核心的器官系统课程融合,探索将创新、人文、责任感融入培养全过程;2020年,正式形成IMH理念并固化到2020版培养方案;2022年,IMH理念正式向社会推广。

南山班每年招收30-40名学生,由钟南山院士亲自选拔学生、亲自开班授课、亲任班主任,配以基础-临床双导师、高年级学长指导,开展个性化和国际化培养等,培养适应全球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人文情怀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业务精湛、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IMH理念的指引下,南山班学子秉承家国情怀,树立当临床科学家的理想,自觉守护人民健康的使命责任。

2024届毕业生涂恒嘉表示,选择临床医学专业,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道路,自己会不断在学习和科研探索中提升,并推动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努力成为临床医学家,为国家进步和人民幸福作出实际贡献。2024届毕业生米日拜班古丽•托合提说,期待在消化疾病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提高临床专业能力,成长为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好医生。

推进以PBL为核心的课程全面融合

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南山班持续推进学习方式改革,以PBL为核心,构建全面整合的十大器官系统课程模块,建立常见病慢性病全覆盖的PBL案例库,实现基础、临床、预防、人文“多学科+”纵横贯通融合。

PBL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设置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常会分成小组,共同研究一个问题,并通过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和进行讨论等活动来推动学习的过程。

钟南山院士表示,南山班在开展的PBL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培养,鼓励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对一些有强烈兴趣的问题认真钻研。学生的学术成果展示了学校启发式教学的成效,凸显了创新精神,为其未来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届毕业生李娅说:“PBL教学一方面培养我们‘快准狠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不同小组之间的碰撞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因为有的同学注重基础机制,有的同学注重临床运用,有的是先在数据库集思广益,有的是搜索最新的行业动态。整个班级沉浸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之中。”

2024届毕业生刘岸林说:“南山班教会我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PBL、CBL等课程的反复锤炼、科研之路上的不断探索,我在面对问题时,学会了如何寻找突破口,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南山班注重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开设国际化课程,安排学生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学习,参与国际学习交流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学生参加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线上课程,其中,境外交流学习达到100%全覆盖。南山班学生冯玮宜于2024年暑期到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学进行访学,她表示,通过此次访学,她不仅锻炼了科研能力,还深入了解了相关学科的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更进一步地关注到全球健康事业中的需求,未来将为解决全球健康问题而贡献力量。

集中大学科大平台大导师大项目

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南山班打造集“双一流建设学科-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学术大师-重大科技项目和成果转化”一体化资源链,为学生围绕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强力支撑。

广医拥有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临床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南山班的导师大多是来自这些平台的学者,比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何建行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赵金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梁文华教授。

南山班实施全员导师制,打造高水平师生共同体。南山班将高水平学科、高水平平台、高水平师资、高水平项目等深度融合,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合力。组建学术导师和临床导师双导师团队,借助高水平国家级医教研平台,结合附属医院优势学科和临床专科,以重大临床问题研究为导向,顶层设计组建跨学科科研卓越集群。以科研项目为驱动,推动有志向和潜能的学生尽早进课题、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

南山班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特点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志趣、发展优势特长。目前,广州实验室已有24位专家担任南山班学术导师。院士、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参与“基础—临床+”新型教学组织,推进南山班教学改革,收到良好成效。

钟南山院士在课堂上、毕业典礼上经常勉励学子们:“考100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有更多的ideas!所以,同学们不要满足于书本和已有的知识,要做‘顶天立地为人民’的创新者!”

2024届毕业生张予卓说:“班主任钟南山院士提倡和践行的‘顶天立地为人民’的科研态度是我奋斗的灯塔。顶天,就是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原始创新;立地,就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符合国情、便于推广应用的防治策略和手段;为人民,就是为人民解决健康问题,以成果造福人民。”

全国模范教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何建行,多年来一直担任南山班的导师,他经常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有了想法就努力去做。

在何建行教授的带领下,张予卓和团队成员一起,参与设计出了世界领先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肺叶切除术实时辅助导航系统,使手术更精准、更安全、更快速,有利于患者更快康复。本科期间,他荣获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5篇为第一/共同第一作者),作为第一发明人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

厚植人文情怀

担当社会责任

南山班学子深知每一次救治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南山班更加注重培养同理心,尝试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感受病痛与无助,同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走进社区、学校,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担当起守护健康的社会责任。

在2024年8月19日—25日,广州医科大学组织南山班学子奔赴遵义,与遵义医科大学南山班学子开展为期一周的“践行IMH理念,追逐青春梦想”暑期联学联做活动。两校南山学子先后到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等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农事劳作、健康义诊活动。在南山论坛上,两校南山学子结合各自的科研实践,围绕科研的要素及小细节、医学生如何开启科研旅程、基础实验的从无到有、如何精读文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交流。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南山班学生主动请缨加入志愿服务、疫情科普、科研攻关,展示了广医人的精神面貌和责任担当,被团中央赞扬为“中国青年骄傲”。

南山学院志愿服务队参加广州市“三下乡”社会实践,举办“我们的第一堂健康课”活动。在“六一”儿童节时,志愿者们还到广医一院儿科探望住院的小朋友,讲述生命科学的历史和知识,化解孩子们在生病期间的烦恼与孤独。2024届南山班学子累计志愿时达4390小时,累计献血10200ml。

“未来,我希望成为一名兼具使命意识、创新能力和人文温度的医学工作者。”涂恒嘉说。

“‘南山班’不仅是一个班级的名称,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力量的源泉。它代表着对使命的绝对坚守、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对生命的深切关怀。我愿继续开拓进取,挑战更多医学的奥秘难题,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全部力量!”李娅说。

未来,广州医科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扛起医学教育的担当与使命,坚持重创新、强使命、厚人文的IMH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和能力,着力探索本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与高水平医疗、科研平台深度开展医教协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构建交叉学科、交叉导师团队、交叉科研项目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度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培养具有IMH素养的、未来能解决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媒体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559729231688526703&item_id=7559729231688526703&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