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奋斗者 正青春 >> 正文

守护精神“疆土”,为人们戴上心灵口罩

    编辑:梁凯涛     发表时间:2022-09-06    来源:学生工作处 招生办      浏览次数:

邓咏妍、林丽菁毕业于广医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精神医学。

精神医学毕业生邓咏妍(左)与林丽菁(右)

在本科期间,邓咏妍曾多次获得校奖学金及优秀三好学生称号,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北大核心期刊1篇,也曾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相关的科研实习项目,以排名前三的成绩获得了优异的实习评价和文章署名的机会。她获得了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将在北京大学开启新的学术生涯。

林丽菁多次获得校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优秀团干部、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今年考研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医学专业。

小依:为什么选择精神医学专业?

邓咏妍:从小就对精神心理相关的电影和书籍感兴趣,后来有朋友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抱着想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帮助朋友和更多患者的心态,选择了精神医学。经过五年的学习,发现自己对这一领域非常感兴趣,所以选择继续攻读该专业的研究生,即将去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读研。

林丽菁:精神病人有时被误解为“疯子”“另类”“玻璃心”,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是病人,他们需要帮助。人的健康并不局限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同样重要的,所以我选择精神医学专业,希望能帮助精神病患。

现在,人们对心理健康愈发重视,而精神科医生相对紧缺,因此我报考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继续坚守这一领域。

小依:你在本科期间做了什么科研项目?

邓咏妍:从大二开始,我加入了广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张宾副教授主持的PsyNI Group课题组,以“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脑功能成像”为主要研究方向进行相关研究。我学习了数据处理与分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撰写和图表制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北大核心论文和SCI论文各一篇。

大三期间,我关注国内疫情的动向,使用Stata和R语言处理数据,对疫情期间公众和医务人员的焦虑、抑郁患病率及其特点进行研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论文1篇。

同年,我成功申请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科研实习项目,担任科研助理,主要负责信息提取和编码工作,综合成绩在一百多位海内外名校学生中排名前三,获得了“excellent”的实践评价和论文署名的机会。

做项目时,我熬了几个通宵,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同时,遇到问题时我的及时反馈,也让整个项目得以更加顺利地进行,以此获得了排名前三的综合成绩。

小依:你是怎么对科研产生兴趣的?

邓咏妍:广医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科研资源和平台,也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从大一开始,学院就鼓励我们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从科研项目申请到研究过程,再到论文写作,学院的老师对我们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指导与帮助。这让我们对科研有了基础的认识,并培养了我们对科研的兴趣。

同时,在每年的寒暑假,学院都提供了在附属脑科医院见习的机会,我们作为见习医师,在实际病例案例中学习了临床和科研的规范,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

从这些经历中,我意识到科研对提升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水平,以及发展精神医学学科的重要性,在这些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D78A

邓咏妍

小依:你在什么期刊发表了什么成果?

邓咏妍: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华精神科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综述《磁共振成像应用于经颅磁刺激抗抑郁治疗的靶点定位和疗效预测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文章提出,可以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筛选适合接受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患者,避免无效治疗,并辅助经颅磁刺激治疗的靶点定位,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个体化经颅磁刺激治疗。

在SCI期刊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Different prevalence trend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and general public before and after the peak of COVID-19 occurred in China: A meta-analysis,研究了疫情期间公众和医务人员的焦虑、抑郁患病率及其特点。

小依:在广医学习的时光,你遇到什么样的良师益友?

林丽菁:感谢学医途中遇到的每位老师,他们不遗余力地培育我们这些小树苗。在新生入学时,精神卫生学院/附属脑科医院给每个学生分配了一位导师,我的导师是李莹珊老师。

在临床上,她是情感病区的带教老师,教会我们如何循序渐进地打开患者心扉、如何去共情,给我们讲解每个患者个性化用药的考虑等等。

在生活中,她是我们的心理导师。我曾有一段时间状态跌至低谷,当时去请教她,她说: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困惑与不安,关键在于如何透过这些困惑与不安,更好地了解自己。她欣慰于我的自我思考与反省并给予我肯定,此后我的学习生活也回到正轨。十分幸运能遇到李老师,既传授我临床知识,又给予我心理支持。

3DC18

林丽菁(左三)

邓咏妍:在广医的5年,我感谢遇到的所有老师。感谢老师们在学术上的指导与帮助,在学习生活中的关怀与支持。同时,我也想感谢相伴5年的同学,感谢那些朝夕相处的青春时光。

其中,张宾老师是我特别感谢的良师。在张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学会搜索和阅读文献,也学会了如何做文献汇报、如何撰写论文并发表成果。张老师为我打开了科研的大门,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

小依:对于未来的研究与职业,你有什么展望?

林丽菁:我将朝着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方向进行研究,努力揭开孤独症的面纱,探索更先进的干预和治疗手段,为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邓咏妍:我会继续在精神医学的科研领域发展,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为精神医学的进步添砖加瓦,为人类的精神健康努力奋斗。